第4章 披沙沥金,淘出真正的人才-第2/4页



便知。

人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打交道,受人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古人一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也说明了对交往的人应予以重视。如果小孟珂与一帮市井之人整日混在一起,后来定不会成为“亚圣”。

要做好自己的事往往需要朋友的帮助,为此,广交朋友成为一种风气。但要交到好友应有所选择,而在识别人才、选拔人才时,也可看看他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

古人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说,这是就学识而言,管理者观其所交谈之人,定知他是有学识之人。知其友而知其人,交往的人的情况实际从侧面反映了本人的情况。

隋末,王圭隐居于南山。一日,他的母亲李氏说:“你将来可能会显贵,但不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道自己并不是那么简单,这需要有敢于正视自己弱点的勇气。然后根据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与所识之人进行比较,就可知己之短,识人之长;知己之长,识人之短。短与长,比较视之,相得益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优劣之处最易识人。

刘伯温一世相才,虽不为相,但其才智过人,并能慧眼识人,自知又知人。明初,李善长被罢相以后,朱元璋积极物色丞相的人选。当问到杨宽如何时,刘伯温说:“杨宽有相才无相器。他难以做到像水一样公平处事并以义理来评判是非。”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此人气量狭小,较杨宽有过之无不及。当问到胡惟庸时,刘说:“此人如一匹驾车的马,臣担心他把车驾翻了。”朱元璋想了想说:“我选相才,无超过你的了。”刘伯温赶忙说:“不可不可,臣嫉恶如仇,性情刚烈,又没有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让我做丞相,恐有负圣恩。”事后汪广洋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重用,胡惟庸还做了几年丞相,但都相继失败,可见刘伯温知己又知人。刘伯温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细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为皇帝用人提供了参考,不愧为一个智者。

知己知彼,不仅从自己的优缺点中发现对方的优缺点,同时根据相似的经历又可预见别人的优缺点。美国的**官可以轻易地看出年轻律师所玩的花招,因为美国的法官都是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出来的,这些法官都有过律师的经历,所以对律师就了解得极为清楚。管理者也可以以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与应聘者或是下属作一下比较,从而既可以知道他们的缺点,又能发现他们中一些人的可贵之处。管理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还可对他们提出某些忠告,从而赢得他们的心。

同类相较而识人

同类相较,主要是横向的比较,即从同一类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较准。(touwz)?(net)

通过询问试探对方的底牌

⑥本作者彦涛提醒您《管人三绝:会选人 会用人 会带人》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touwz.net)]⑥『来[头_文字小说]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touwz)?(net)

要知骡马的脚力如何,牵出去遛几圈便知;要知人的能力如何,问问就知。为了识别某人是否有才,管理者可以把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先闲聊几句,等对方静下心来以后,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拿出来问问对方,如果他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某些重点问题的个人看法,就可以判断这至少是一个才。如果对方一问三不知,谁还能对之予以重任。或者对方能说出一点零星的看法,但不成体,条理紊乱、语无伦次,一听便知这种人只可小用不可大用。

谋略识人在于一问一答之间,对方的思维和做事能力、应对能力都一览无遗。管理者可以很快地判断眼前的人是大才还是小才或是不才,从中管理者还可大略地预见对方的发展。有时,管理者还可以从对答之间知道对方的抱负和人品。因为对某些大事作出全面的评述,再客观地讲一些事实之外,不可避免地要插入自己对人对事的评价,这评价之中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很显然,人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并坚信的东西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则颇有微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