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披沙沥金,淘出真正的人才
选拔人才要听取“民意”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如果亲自去识才、选才的话很容易受蒙蔽,也就是说管理者由于自身处于其中,很难从众多的表象之中分清何为真才。这时管理者何不从另一方面考虑呢?这就是“兼听民意”,看看众人对某人的评价就知道他是否是人才。
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关系。生活于人群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身边的人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生活于群众中,群众对人的了解是最彻底的。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不花多大精力就可识得一个人才,只要到人群中去走走,听一听他们的声音就可以了。这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待人言要“兼听则明”,不要只听到几个人的意见就以为是“民意”。这其实只是少数人的观点,民意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从群众中的极多数人的观点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是相似或是相同的意思。故管理者应尽量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认真地分析,找到真正的东西。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重典治国,但由于法制不健全,不少官吏被错捕入狱,但经其所治人民为之申辩和求情,朱元璋也因此而赦免被错捕的官吏,有的因知其贤能惠政而得以擢升。
一次,永州知县余亭城等人因事被捕,其所治人民上京申辩,列举他们的善政,朱元璋立即予以纠正,赐袭衣宝钞放回。他们复任后,努力工作,政绩比以前更显著。
从这件事我们可知,官吏的好坏,其治下的群众是最清楚的,领导如能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那么就能鉴别下属的好坏了。官场如此,企事业单位亦是如此。管理者若要真心识才,就有必要去群众中走走,看看他们对自己的下属有什么意见。
现在盛行的民意测试就是考察人才的一个好办法。在竞选中民意的支持度决定了侯选人能否入选,这民意其实就代表了人民对侯选人的整体评价。管理者要用有才之人,让群众推举人才就是一策。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因为日常交往频繁,加之各种利害关系交织,在每个人的周围都形成了层层人际关系圈,而从被考察对象的“圈中人”口中,我们会更多地了解这个人。管理者要想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就要经常到人群中走走,通过周围的人们来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才能状况。
看其周围人对他的了解程度
一个长期不为周围人所了解的人,要么是韬光养晦的高人,要么是无所作为的庸人,要么是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怪人。
看周围人对他的接纳程度
一个人不管才能有多大,如果不切实用,或者孤傲自绝于人,就很难被周围的人接纳,不易得到他人帮助,身单力薄,不适合委以领导重任。
看周围人对他的信任程度
信任缘于对人的德性和才能的认可,通过这个可以了解到被考察对象的德行。
看周围人对他的期望程度
同样为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他人所敬重的人,他人对其期望值也不相同。有的指望为他们带来切身利益,有的指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期望值的大小,大多缘于他人对其德才的透彻了解,而这就成为识别人才的重要依据。(touwz)?(net)
选拔人才要考察其结交的朋友
?彦涛提醒您《管人三绝:会选人 会用人 会带人》第一时间在[头文字#小说]更新,记住[(touw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东西被分配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相似之处;不同的人走在一起,是因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的志向,所以“意气相投”。很难想象一个志存高远、正直无私的人会与一个无恶不作的大恶棍成为深交。“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决定了各人所走的不同的路,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以群分了。志趣不投之人走在一起如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它不会长久,要识人也就有必要观其行,观其所交之人。如果一个人交的是狐朋狗友,而另一个人交的是金兰之友,毋须多言,孰是孰非一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