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 桓玄锋芒



    经过王恭之乱,桓玄借殷仲堪之势迅速壮大,已经成为让殷仲堪忌惮的力量。殷仲堪没有信心独自面对跋扈的桓玄,就和杨佺期结为儿女亲家,相互支援。但是,杨佺期每次想要攻击桓玄,殷仲堪总是想方设法地阻止他。殷仲堪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想得太多,优柔寡断。

    桓玄自然也会感觉到这两个人冷冷的目光,担心有一天被殷、杨两人灭了,于是就向朝廷掌权的人——这时候是司马元显——请求扩大归他统治管辖的范围。司马元显也想离间殷、杨、桓关系,瓦解三人联盟,就顺水推舟,加授桓玄负责荆州四郡的军事,又启用桓玄的哥哥桓伟代替杨佺期的哥哥杨广为南蛮校尉。桓脩虽然被处理了,但他的离间计却被司马元显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了。

    杨佺期感到既不满,又恐惧。杨广想要抗拒桓伟,殷仲堪不听他的意见,把杨广调任宜都、建平两郡的太守。杨孜敬原来是江夏相,桓玄派兵袭击,把杨孜敬劫了过来,聘他为咨议参军。有劫财劫色的,桓玄这算是劫才吗?

    桓玄不弱是真,但殷仲堪的一系列操作令人迷惑,我们看着迷惑也就罢了,关键是让他的盟友迷惑,不知道殷仲堪到底想干什么。

    这个时候,北方的后秦进攻洛阳,杨佺期以此为名义,声称要支援洛阳,动员部队,成立了司令部,实际用意是想和殷仲堪一起袭击桓玄。但他的亲家虽然叫仲堪,实际上不堪为友、不堪为亲。殷仲堪虽然和杨佺期结盟,还攀了亲家,但内心深处又怀疑杨,对于杨的袭击计划,苦苦阻止。请注意,他不仅是阻止,而且是“苦苦”阻止,甚至他还考虑到了万一阻止不了的情况——派了他的堂弟殷遹屯兵于北部边境,以便随时遏止杨佺期。杨佺期既不能单独进行军事行动,又搞不清楚殷仲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解除动员。殷仲堪这么折腾自己人,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

    总之,殷仲堪就是这么个疑心病重、缺少决断的人。他的咨议参军罗企生跟他的弟弟罗遵生说:“殷侯这个人心地善良,但缺少决断,早晚会遭难。他对我有知遇之恩,从道义的角度,我不可以离开他,最终必定会和他死在一起。”明知不可而行之,罗企生可谓是铁杆殷粉。

    司马昌明当初打算起用王恭、殷仲堪时,曾经征询过太子保安部队司令(太子左卫率)王雅的意见,王雅的评价是这样的:“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仲堪谨于细行,以文义著称。然皆峻狭自是,且干略不长,若委以方面,天下无事足以守职,若其有事必为乱阶矣。”就是说王恭和殷仲堪这两个人在太平盛世会是个好官,而在乱世则反而会是个祸根,原因在于这两个人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是峻狭自是,孙膑设计庞涓的地方马陵道就是很狭窄的,所谓峻狭就是指这种情况,用来比喻心胸狭窄,再加上自以为是,就没人弄得醒了;二是干略不长,就是做事情是细致的,公文也写得不错,但具体办事的能力和谋略不足,这个一时间也是很难提高的,这就好比本身是1000毫安时的充电宝,它就是会比不上3000毫安时的充电宝。

    人的能力发生跃迁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这种情况的人不多,对于能力水平非常“稳定”的人,有一个妙计可以安身,那就是“安分守己”,如果上蹿下跳,那自己就成了瓷器。

    话说回来,如果王雅这个评价不是写史书的人后来添上去的,那王雅简直有点半仙的意思了:预言得太准了。

    罗企生说他的爱豆“早晚会遭难”,结果很快应验了。就在这一年,荆州发大水,平地积水三丈,东晋时一丈等于2.42米,三丈就是7.26米,这水够深的了!殷仲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桓玄想要趁机攻击他,就打着救援洛阳的名号,发兵西上,同时给殷仲堪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国家有恩于杨佺期,而他却不顾及皇家的陵园,对洛阳不顾不问,我们应该共同追究他的罪责。我率兵进入沔水,讨伐杨佺期,现在已经到达江口,如果你和我见解一致,就请把杨广逮捕杀掉,如果不一致,我就率兵进入长江了。”桓玄说进入长江的意思就是要到你荆州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