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幼童可怜亲戚养 满意有幸读私塾-第2/5页
再说老两口还得养活小孙子,然而既无家底又无外挎,象他们家这种的情况,如果不出去逃个活命,实际就等于坐以待毙!他们在家守着很能会被饿死。其实,袁立业老两口并不属于,头上有毛装秃子,而是实实在在没办法,说实话因为两位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啦!要到外面去也确实走不动了。而小孙子满意又年幼,他们就只好带着在家乡,到各村去沿街乞逃。在那样的年月里,富人易借银千两,穷人也难赊米半勺,可说到处又都是,雪里送碳的君子少,被人踹脚的小人多。那么老两口也都早已经,心灰意冷万念惧恢了!不过,天下就有一些好心人,他们哪怕是从牙缝里,剔出来一丁点也会打发这家,比较可怜地两老一少穷要饭的。两位老人只要每天,能要到一点吃的,都是先紧着小孙子享用,有了剩余两位老人才肯吃,否则就就须忍耐,反正不管怎样他们都是,费尽心机和处心积虑地,操养着小孙子满意朝前过。
时光漫漫,岁月蹉跎,在那种帝王统治的封建社会里,天下到处都是长夜难明,他们老袁家本来就是,老的老、小的小、穷困潦倒。由于忍饥受饿袁立业和老伴,就在吃不饱和穿不暧的情况下,还要呵护和确保小孙娃子,满意吃饱、吃好,时间一长,就把老两口的身体损坏了,就见他们越来越消瘦,一天天慢慢地,由虚弱转变成浮肿。时隔不久,两位老人就先后,与世长辞,一命归阴!岂不知他们都是,逐渐损坏和被饿死的,老两口死了之后就只剩下,他们的孙子小满意了。然而,他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又怎么能生活下去?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行船遇上顶头风!这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后人有诗曰:
苦命孩子多蹉跎,灾难一波又一波;
家里大人全死完,如今单撇他一个。
书中说过,袁玉铖有个姐姐叫玉荣,如今也是有几个孩子的母亲,她虽然为农家妇女但很懂道理,袁玉诚和她是一娘同胞,小满意又是她的娘家侄。她心想自己娘家无人了,现在就撇下我弟弟的一棵独苗,有了他我娘家才不绝后,以后也有了继承香火人,那怕我再穷、再难都得管!也不光是要顾脸面,又是我的职责和良心所在。要说眼下她玉荣家的孩子,也都还很小没有长大,她们家也有几亩地种着,生活上虽然不多宽绰,但是也能够过得去。然而家中或多或少,还攒下点积蓄,所以,要添一个孩子也不算啥,只不过今后吃饭时,再多放双筷子而已。
其实她玉荣想的也对,因为她弟弟和弟媳都死得早,现在父母又都不在了,老袁家从他爷到他爹,还有自已的弟弟和这个娘家侄,可说连续四代都是单传,我娘家兄弟留下的这根独苗,也确实太可怜了。再说自已爹娘到死都在,拉扯着他们这个小孙子,我作为他的姑姑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他養大成人照看好他,所以俺家虽然穷不富裕,但是不能把他抛下不管。俺得看着和弟弟一娘同胞的份上,得把他留下的这棵独苗,好好地给管起来,要把孩子拉扯长大成人,于是她就把小满意接到了家里,与自己的孩子们一起生活,这正是:
天长地久有时尽,大爱绵绵无绝期;
念在一母同胞面,甘愿为兄养后人。
光阴如梭,一转眼便是两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小满意已经长到七八岁了,如果说是富人家的孩子,他也早应该上学了。大家都知道,小满意死去的母亲叫苗兰,她还有个妹妹叫苗青,相当年是由父亲,带着她和姐姐姊妹俩,从河北老家逃荒要饭来到睢州。由于当时连阴天下大雨,又一连下了半个月不停,父女三人也走不了,就在睢州城西北角的小辛庄住下来,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姐姐苗兰,经媒婆穿针引线介绍,便与村上的袁玉铖成了婚。从此以后,她和父亲也就住下来不走了,又过了两年,她爹又给她找个婆家嫁了人,她婆家的村庄为曹楼,与小辛庄相离只有几里路,她丈夫姓曹,名叫曹清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