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一路欢心一路歌 太昊陵园去上香-第3/5页



    袁玉铖和妻子苗氏住在张家还算可以,那一家也是好心肠,他们理解出外人的难处和不容易,便对来他家住宿的人非常热情。天还没黑,人家就烧了一锅茶水,是专门供给来逛会的人饮用,因为他们也最清楚不过,凡是来住宿的人尽都是乡下的穷苦百姓,可以说大家都是自带干粮,晚上一般都是用白开水泡馍,即当作了一顿晚餐。当天夜里袁玉铖小两口,就从人家柴火垛上抱了一些柴草,放在墙角上作为铺垫,睡觉时双方相互搂住脚,盖着自带的一床破旧棉被,两口子挤在一块和衣而眠。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就起来带上干粮出发了,别看是大清早天刚亮,可是街上的行人这时候,已经是摩肩接踵不断续了,然而,当地人又都有赶早集的习惯。但见那通往北关的道路上,是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特别是一入北关,直到伏羲陵园的大街上,人流就如潮水似的涌动,无论是远看和近观,反正都是非常热闹。

    再者说,凡是来烧香逛庙会的人,一般起得都很早,人们也都有个比劲,都是争先恐后的你起得早,我比你起得还早,所以,整个北关大街小巷里,都是人头攒动,挤挤撞撞。就在离陵园还有两三里的道路两边,又尽都是卖吃、卖喝和做生意的摊位,其花样品种,也是应有尽有,丰富多彩。也就是说,无论是卖饭棚里,还是在道路两边,可以说及乎全是,当地的风味小吃,有诗为证:

    炸油条,炸丸子,炸麻花,炸肉盒。

    小笼包,水煎包,焖炉烤饼热蒸馍。

    油炸糖糕和菜角,还有油饼及烙馍。

    面条水饺杂味汤,当地小吃花样多。

    饮食文化渊源深,华夏历史似长河。

    袁玉铖和妻子苗氏走近一家汤锅前,要了两碗杂味汤每人各一碗,然后,就把自带的干粮窝窝头,掰成块泡进了碗里,夫妻二人连吃带喝,即算是一顿早餐了。

    或许有人好奇地问:“什么样的杂味汤?味道如何?好不好喝?”

    所谓杂味汤,就是品种多、味道杂,所以才称“杂味汤”。据说,这种汤是人们用石磨,先把豌豆磨成糊状,或磨成面以后做的。里面不光放有花椒、胡椒、茴香面,几种调料,其食材、原料还较多。比如说,什么黑芝麻、花生米、海带丝、豆腐条、小鱼、小虾、油泡子,等等,而麻辣味也非常浓,顾名思义,才起名“杂味汤!”不过,也有人称是“糊拉汤”。可说这在周口、许昌、驻马店,乃至豫东商丘一带,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

    特别是过去,平常当地人早起去赶集,或者是哪里在逢会,一般人们也都爱吃,热烧饼夹牛肉!另外还要再来一碗,咱们说的这种“杂味汤!”而当他们吃着、喝着时,便感到很得劲。所以,世上的穷人和富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一种活法,而农村人就爱说:“穷日子穷过!”他们靠的是一双手,自食其力,辛勤劳动,一生过的都很踏实。这时候,袁玉铖夫妻俩便取出携带的干粮,也就是在家蒸好的窝窝头,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泡入汤碗里吃着、喝着还觉得很不错,也就心满意足了!小两口吃完了饭以后,为了提前赶去上香,二人便向前一路行来。

    俗话说人上万没边看,赶会的人也确实很多,大街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再加上一街两行做小买卖的也多,街上的人则是乱哄哄的,人声嘈杂拥挤不动。而且,在一些生意摊上,像吃穿用的生活日用品,以及家具、用具、都是样样齐全!尤其是,到了接近陵园午门不远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摆地摊的。一些商家们卖的大部分都是,玩具、饰品和日杂小百货,真可说是千奇百态,应有尽有,其吆喝声又不绝于耳,故有人就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唱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