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回 决心治水为脱贫 兴修水利请专家-第2/5页



    当官需要尽职责,鞠躬尽瘁为百姓;

    扑下身子干实事,最终青史必留名

    俗话讲好哭的孩子有奶吃,结果还真让县令袁耀文,决心治水计划得到了实现,原来,上边的官员也早有这样的想法,不过一直在拖住没有办。这回,袁县令向上面一提出申请,就等于是主动向上面请缨,当然也合上了上边的拍节,所以他的上司就把这件事情,又往上报给了朝廷。那皇上还下旨要工部负责,有关拨款并督办一事,但也必须要由文安县官员出面,组织和率领民工兴修水利,结果,也就任命袁县令出面挂帅,来领导这一水利工程。接下来时间不长,朝廷工部就拨下了物资款项,现金白银总共是一万两,并要求一切钱物,必须按照计划作到专款专用!虽然资金不够还有很大缺口,但是却给解决了主要大头。

    然而,剩下的问题就好办多了,同时也就说明了朝廷较为重视,这是给了文安人民在物质方面的支持,而且又是精神上的鼓舞!这一下就让袁大人,更有了勇气和决心。袁县令本来就是个老实人,他忠于职守,办事又比较认真,只要是被他认准了的事,则就像瞎子走路一样,是非得要一条道摸到黑不可!而且还很犟,如果一旦犟起来,哪怕是用两头牛都拉不回来。随后他便迅即召集了,全县的乡绅大户,地主老财,商贾富人,官家的亲眷,以及那些有头有脸面的人物,则进行了现场实地的,筹银损助活动。并提出了“兴修水利人人有责,为了全县人民的幸福,要求每人都必须多做贡献”的口号!而且,还号召全县人民立即行动起来!要求大家共同捧场,人人都为治水抗灾,消除贫困,尽力尽责!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和捐款!有诗为证: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人人帮忙,大家捧场。

    为了幸福,根治水患。

    从古到今,治理水患就是两种办法,一种是堵,另一种是挖沟开河疏导,相比之下,还是后一种可行,因为历史上禹和鲧父子,就已经分出了高下。再说文安这里,堵是堵不住的,则就必须疏导,要疏导就须兴修水利,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贫困面貌,使文安县黎民百姓脱贫。为了办好这件事,官府又号召全县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做贡献!同时还需要捐钱捐物,支援水利工程。甭用说袁县令更是带头捐款,他把自到任以后省吃俭用,从俸禄中节省下的一点钱,都全部捐给了工程项目筹款处。由于县官大老爷都带头捐献了,那些有钱人也都不得不出血!结果很快就又筹措了上千两银子,再加上朝廷的拨款,资金缺口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要开河修渠看似简单,其实可不是闹着玩的,就说这项水利工程也较为浩大,如果一开工就必须有懂行的,水利专家参与作指导才行,特别是在工程技术方面,则会遇到很多麻烦问题,到时候还需要靠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专长。所以县令袁大人已经向,上边写了申请报告,要求上司衙门给他派来一位,有治水经验的人替他谋划,治水工程中的一些重要事务。可是哪里有现成的治水人材,上边的人也为这事情犯了愁,故而一时间也给他派不来人,需得他自已想办法。

    原来,他也经过多处打听和询问,也了解到有位水利专家,已经退了休在家闲居,此人姓冀、名宏志,外人送号“疏导先生”。据说,他家住直隶河间府,相当年他曾在工部干事,也是一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又参加过多次治水工程,对治水很有经验。他祖籍本是白洋淀人,在他爷爷那一代,为逃水患全家迁移到了,如今定居的河间府!他不但对治水是内行,而且又特别熟悉文安周围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此人虽然是水利专家,但他大智若愚,也从不显山露水,所以自退居林下后,就一直闲在家中养老!其实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闲得看马蚁上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