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回 表弟要随表哥去 徒步上任到文安
上回书说到,世人都有一种偏见,他们大都瞧不起穷人,比如讲在平时,凡有好事就归富人,而坏事常被推到穷人头上!甚至富人有罪,还要让穷人去顶。也就是说,你有好处人家看不见,有了短处人家还使放大镜照你!所以世上的人,一般都是锦上添花的多,而雪中送炭的少,人们在灵魂深处就长期打上了,一种难易抺去的烙印,然而便出现了:
穷住市井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
受苦受难没谁理,一旦出头净亲人。
却说小耀文的姨妈一共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乳名叫曹庸,上学老师又给起名叫曹宝贵。书中已经介绍过,那苗青的二孩子小名叫曹旺,大名曹宝玉,也就是曹庸曹宝贵的弟弟,弟兄俩一个宝贵、一个宝玉,名字也真起得好。然而,这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社会习俗,也叫封建意识,你要说带有迷信色彩也可以,不过人们谁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儿孙们,日子好过和能出人头地,所以,给小孩起名就起最好听的名字。而曹家也是几代行医,在当地又是出了名的人家,若按农村的话讲,家里是富得流油,暄的按不住,而且也不缺钱花,所以给孩子起名,也起得非常好听。然而就在曹庸、曹旺上学前,那苗青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父亲曹大夫,也专门到学堂里向人打过招呼!让私塾先生给他家孩子,一定要起最好听的名字,实际就是事先走了后门。
据说,那位先生还和曹大夫的,三叔六伯是表兄弟,不管是驴尾巴吊棒槌也好,反正是偏有亲戚,熟人能多吃四两豆腐。由于之前与先生讨论过,所以,那先生就挖空心思琢磨了好几天,最终就琢磨出这样配套的好听名字,这也是有亲三分向,无亲都同样,又叫熟人好办事吧。因为在农村给孩子起名,一般都要请个有学问的人,像他们曹家哥哥曹宝贵,弟弟曹宝玉,一个贵、一个玉,谁都知道玉为稀有之物,甚至比黄金都值钱,要不怎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曹旺、曹宝玉自幼都不乐意念书,长大了又不愿意下田劳动,整天是放荡无羁,游手好闲,父母对他都没有办法。
这次,他要洗心革面非得跟着表哥,去当书童不可,或许这就是他一生的转折拐点!同时也可能就是他,变化学好的开端,像他曹旺这种人,要往好处学也能成个人物,若朝坏处学可就很糟糕。不过他年龄还小,真下功夫也能教育好,人们要相信他以后,还能成为一个好孩子,而且今后的前途还可能是,非常光明和远大。他曹旺比袁耀文只小两三岁,从小就和表哥在一块玩,俩人之间却很投缘,关系相濡以沫,他们的年龄虽然有差异,可二人总能尿到一个壶里,甚至能合穿一条裤子,又都不觉得裤腿瘦。曹家的人也娇惯孩子,父母对曹旺不严格管教,小孩子又把握不住自己的行为,所以曹旺自小就不听话,而且还非常淘气!同时也养成了不爱学习的毛病。
比如说到学堂里读书,先生授课他不注意听讲,课堂上不是摆弄东西,就是交头接耳和人说话,再不然,就是与同学打闹!教书先生也对他没有办法,你就是用板子打他也不改。就是告诉给他家里,他爹娘又娇惯舍不得打,后来是谁的话都不听了,而相他这种孩子又没有自控能力,你对他说什么也随听随忘,根本不把别人的话当成一回事,且还反复无常经常逃学。也只有表兄小耀文说了,他才能够听进去,但是他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就像是要饭里不拿鸡,成了个傻家伙,像他这样在农村里,其实就是个二流子。由于他厌烦读书,只要一掀开书本就觉得,那横竖撇捺和钩点字里行间,都是支里八杈的就发愁了,所以他一看到书本,就头昏眼花顿感头疼。
那曹旺上学也只读了,两年半的私塾就自动缀学,也可以说是被淘汰的,反正是不念书啦!父母也由着他个人的性格!古人讲:“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家里一放任自流他又不自觉,久而久之,曹旺就成了个学混子,则就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桀骜不驯的家伙,而且说干啥一声!后来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慢慢地沉默寡言了,可说又是走了极端。就在他十岁那年,便背着父母离家出逃,私自去了嵩山少林寺,要找和尚们习武练功,结果人家寺院有规距,那里和尚根本不收他,这一下可就抓瞎了。因为他走时只偷了父亲一点钱,也不够怎样花消很快就盘交光了!他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除了调皮就是会鼓弄事,给人家打工干活又没有力气!再说也没谁家要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