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回 表弟要随表哥去 徒步上任到文安-第2/5页



    他在家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福他不享,好好地日子不过,也没有人逼他,就自己外出找罪受,你说他能怪谁?于是,便流浪街头要起了饭。天下还是好心人多,当曹旺要饭到登封西南大金殿,在那附近的乡下,有一家姓刘的老两口,一辈子无儿无女是绝户头,他们都很爱孩子,而偏偏就是不生育。老两口一见曹旺,虽然是个要饭的小孩,满脸是恢脏兮兮,怜巴巴就心疼!再说曹旺长得也有那样,他是明鼻子大眼,像貌堂堂,一看就知很聪明。老两口心里就想,若能把这孩子留下当儿子,等到我们老了就有人照顾,百年后也好有人给送终,这可是两全齐美的事!他们和曹旺一商量,那曹旺也同意也就认下了。

    按说老两口子也会盘算,实际也是做梦娶媳妇——总想好事!他们要把对方收为螟蛉义子,那曹旺一愿意可把老两口喜欢坏了!像这样的好事上哪寻?就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到。而事情一经定下来,则就是一桩两全齐美之事!而两位老人也不讲他,有没有文化啥子,反正能干活知孝道就行!换句话说,只要能给他们做儿子,老两口就心满意足了,这就叫乞丐们不嫌饭馊。你道:“那曹旺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跟他们当儿子?”

    实际上,世上的人想法都是很复杂的,曹旺也不例外,他外出学武首先得有个安身之处,接下来还需要找到老师,不然的话,说什么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也就得为自己打算。其实,他这样做既是委曲求全,同时也是权宜之计!要说这事情还真巧得很!老俩口就有个远门侄子,在当地是位拳师,平时,又常常行侠仗义,爱结交江湖上的朋友,也就晓有名气。最近,还在村里开了一家武馆,也教授了七、八个徒弟,那曹旺也是为了学武,就甘愿学习古人寄人篱下,他这回给老两口当了儿子,也是拉屎挖茅根一举两得的事。

    凡是去过河南登封的人都知道,那里不光有少林寺、中岳庙,名扬天下!又是武术之乡,另外还有少数出家还俗的和尚,他们大都是当地人,而且也精通武学及授徒习武。再说自古以来,当地人都很勤奋尚武,在民间也大兴武术之风,平民百姓一般都有练武习惯,也算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属于耳濡目染吧!故一些男女都会比划两招。

    前面说过,曹旺也有他自己的盘算,他给老俩口当儿子为的就是学艺习武,这就叫各取所需,各有追求,也为无巧不成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曹旺酷爱武术,他习武就不怕吃苦,可说是专心之置,经过了两三年时间的勤学苦练,不光武艺学成,他人也逐渐成熟了很多。因为社会本身就是大课堂,他的武艺虽然没练到多高的境界,但一些练功技巧他都掌握了,不光学会了几十套拳路,也把武术的基本功底给打扎实了。

    众所周知,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门类行当也頗为多见,一个人一生不干别的,光是专门练功习武,其很多内容都是学不完的。再说,练功习武需要吃苦耐劳,所谓功夫就是磨练人意志的,内行常讲:“练拳不练功,上阵很稀松!”其实也叫:“拳不打人功打人”而各行各业都可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就切中了要害,而且也说到了点子上。

    那曹旺委曲求全给人家当儿子,又经历了几个寒署后,也就产生了要离开回家的念头!民间就有一句话说得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个人的家乡在穷,由于出生在那里,一开始便打上了烙印,所以一直到老都难忘怀。如今,曹旺已经离家有好几个年头,也把武艺学得差不多了,他原先虽然淘气,可离家久了也想爹娘,所以,他就鞋底上抹油开溜啦!则又不辞而别回了睢州。

    曹旺学了一身本事回到家里以后,由于他自小就桀骜不驯,非常淘气!说干啥就干啥,父母对他就更不敢管了,与其说不敢管,也是管不住。因为他不听话,傲气又很大,也是能把尾巴翘到天上,对谁都不服气!但就是有一条,服气自已的表兄袁耀文,而家里其他人都不行!换句话说,就是只听表哥袁耀文的。则让人不理解的是,他们俩一个爱学习,识文认字有学问,另一个却是愣头愣脑,似乎连狗都不敢咬的孩子,而且脾气粗暴,两个人却能够结合在一起,可尿到一个壶里去,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