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 先为秀才后中举 吏部召他进京城-第3/5页
不过,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儿人家穷不久,无子之人富不长,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就听说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问别人:“天下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诗书,到底为了什么?”有人回答是“名利”二字。因为儒家早就明讲:读书为了做官!而当官就必须读书,只要当了官名和利都有了,这就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也叫相得益彰,不可偏废。所以封建社会里,凡是能得一官半职者,就可扬名声,显父母,光人前,裕于后,出人投地,更改寒门。如果要说为国出力,为民效命,只不过都是些冠冕堂皇地话,又实属于是官场上的好听话,也可简称为“官话”,或许有人说是“屁话”。也只有天知、地知、他自己知,而别人也真不清楚,若进一步讲就是,胡连八扯忽倏人,或叫说瞎话骗人,反正信不信由你。
有句话讲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笔者认为:此话说得一点都不错,而且还是一条定律!不光赤裸裸说得入木三分,同时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地真理。开天辟地,从古到今,其私有观念也根深蒂固,无论是人或动物,只要它脱离了母体,然后也就知道了为自己,那么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当官,不想当官的只是极个别。所以有人就讲:“卒想为吏,吏想为官,官想称帝,帝想成仙,好了还想好,也叫再晋级,反正是人都没个满足的时候。这回官府就给了小耀文,这样一次好机会,别说是他是谁都不会放过!他姨家、姑家都为他准备好了盘缠。在两家人的大力支持下,袁耀文就收拾了一下东西,要去京城里走一趟!然而此一去也正是,苦尽甘来熬出了头!有道是:
能耐十年寒窗苦,方得金榜提名时;
无苦难有世间乐,勤奋才使功名就。
明弘治九年冬,眼看将要进入了腊月,这天,自中原通往京城的大道上,有一位穷书生正匆匆忙忙向北赶路,原来他不是别人,而正是睢州乡下的穷小子,袁耀文正要进京走一趟。但见他一没有马骑,二没有轿坐,只是一人徒步,冒着寒冷,顶住凛冽的北风在前进!当他风餐露宿,一路晓行,在过了黄河以后,也就进入了华北。这时候,老天也与他作对,则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又一连下了两三天才停止,也把整个华北大地都给披上了银装,使那一望无际的千里大平原,到处都变成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这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袁耀文来说,既是麻烦又是考验,同时也在前进的道路上,给他增添了很多困难和麻烦!难道因为这一点就被难倒吓着了,或者打道回府却也不可能!袁耀文还得仍然继续去。这一来,也就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用说吃苦、挨冻、受罪是一定的,所以,一路上他就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罪,可说几经波折,也历尽千辛万苦,最后还是到了京城。
BJ,本是明朝的国都,这里又为天子脚下,实属虎踞龙盘之地,可说是人才济济,英雄豪杰众多,有关这一点,袁耀文在家时就早已听说了。现在他又是第一次出门,不用说他这次来京城,也是老和尚迎亲头一回,所以他就不敢造次,因为在此之前,他也从未见过世面,这BJ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一个乡巴佬穷孩子,新到一个地方还真的害怕,会遇到麻烦和惹出什么事情,所以他在京城里也不敢任意去逛!便一心要寻找吏部,只求办完了事情就快些回去。不过还好一切都很顺利,因为朝廷也正当用人之时,也正准备任用他去做官,然而吏部的官员,又当场对他进行了面试。
事实上,也是要再次证明一下,他袁耀文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结果一经考核也显示出了,他是个人才华,那负责考察的吏部官员,对他印像还不错,就觉得他是一块好料,可以担当起县令之职,于是就拟定准备让他,三个月以后再到,河北文安县去当县令。原来,那里的县令年世已高,也将要告老还乡,所以才让他袁耀文去顶缺,不过时间还未到,实际也就只差三个月,由于还得一段时间等,吏部官员又让他先回家,等过了年后出了正月,再到文安县去正式上任。其实吏部也想省事,为了使袁耀文及早吃个定心丸,就给他提前办理了手续,反正就不要再等通知,到时候你自已去就是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干部介绍信,由于那时候是私凭文书官凭印,有道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