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山的子女-第2/3页



    走过这个村镇,再往上走两条岔路映入眼帘,一条能够通往秦村,另一条则通往位置更深的村落。

    爬上大上坡的劳累之后,必然是有一个大下坡的,蜿蜒曲折的下坡,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同样,人们更害怕下雨天和下雪天,因为一侧就是深渊,不过好在另一侧就是山体,真是有不好的天气,紧贴着山体一侧心里也能得到一些安慰。

    这个下坡路段周边遍布了几个较小的村子,一个村落其实也就几户人家,相互间都特别的熟悉。在一个拐角处,有一大片平地,村上的小学就坐落在此处,秦家的三个儿女都在这里接受过教育,每天几个村里的孩子结伴而行,到达这个不大不小的学校,随后就开始了朗朗书声,每当有人从这个学校路过,都会露出笑容,是对下一代寄予厚望的开心,是对孩子未来的期盼。学校旁边就是村委会,在没有实施农村生产到户之前,这个大队的生产情况总是热火朝天的,那里的人们没有地主,也没有富农,都是一水的贫农,所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谁也不会看不起谁,都为了同样的生产任务而努力着。

    走到尽头的时候,就是村里人集资在山体里打出的一条通道,站在通道的一侧,颇有陶渊明先生的作品《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样,“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通过这条隧道,引入眼帘的就是秦村了,在这里一共排列着五处人家,从左边数第四家就是秦刚的家了。正对着秦刚家门口,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有两张石桌,数干张石凳,但是仔细看这些陈列,也不是精细打磨的,都是这几户人家在周边的山体边上寻来的,摆放在这里,一顿三餐这几户人家都会在这里吃饭,左右看看哪家的饭菜好吃一些,也会一起分享。但生活条件都差不多,每户人家做得饭菜也都不尽相同,能比拼的就是对调料的把握。

    秦刚家前廊呈现的是长条状,从大门进来后,左边是卫生间,旁边又砌起来长方形的一块土地,在上面种上一些经常吃的农作物,方便摘取。再往前走一点,就是一口水井,水井里面的水特别的深,下面四尺见方,感觉特别的大,井口处的盖子特别的重,秦刚当时选择的时候,特意选择了沉重的井盖,就是怕孩子们调皮打开了水井,又不小心掉下去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口水井里面的水,特别的甘甜,夏天在田地里劳动完,回到家里,秦刚都会打上一桶水,一半擦洗身子,一半一饮而下,井水从进到口腔的那一刻,让他瞬间忘记了炎热,把水咽下后,顺着食道直达胃里,那一刻真的特别的享受,清楚地感受到全身顷刻间就冷却了下来。

    再进一个门后,从后边开始看,首先能看到家畜的栖息地,里面养了几只鸡,挨着鸡舍是一大间瓦房,瓦房也特别长,划分出来了两间房,一间是恩誉的,一间是秦弦的。

    面对大门的方向,是榜山而建的几口窑洞。瓦房另一侧正对着的是做饭的窑洞,在相连的地方搭建了一个土灶,旁边堆满了柴火,在秦栋小时候,常听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烧火的时候,柴火不要伸出来太长,以免引燃旁边的柴火堆。虽然村里的人们卫生意识不是很强,但是安全这根弦还是绷得挺紧的,这也是秦家小儿子,秦弦名字的由来。当然了,秦弦在烧火的时候也是格外的小心,因为一墙之隔就是自己的房间。

    紧挨着厨房就是一间大卧室,里面宽敞明亮,自然就是秦刚和妻子的房间,秦刚的妻子叫林芳,也是周边村子的人,后经人介绍两人相识,情投意合,两人很快就完婚了,生育了三个儿女,日子过的倒也清闲,只不过一场变故,夺走了林芳的生命,也给秦刚的人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直到子女相继成人、完婚,秦刚才又从生活中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向。

    再往里看也还有一间房,那里是储物室,存放在一年到头辛苦打下的粮食,各式各样的什么都有,南瓜、玉米、小麦、小米,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展销会。这间屋子的正对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土灶,每当过年蒸馒头、蒸肉都在这里进行,方便也是堆满了更粗更长的柴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