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山的子女-第3/3页



    土灶的前面是两间平房,一间也是用来储存粮食,但这里更多的是一些熟食和种子,旁边的那间就是秦栋的房间了。秦栋的房间是家里最大的,房间是隔开的,里面摆放了一张大床,外面摆放了简单的家具,秦栋在这间卧室渡过了幼年、少年时期,更大一点的时候,就住校不在家了。

    这间平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晒粮,旁边的阶梯,秦家人在农忙时,不知道要上下多少次,平整的石阶,因为长时间的踩踏也变得不那么光滑了。虽然水平高度没有多高,但是肩背上还要承受着农作物,自然石阶也就变得“高耸入云”了,每一步都要消耗秦家人的所有力气。

    秦刚在村子里还是有亲戚的,秦家的右边那户人家的男主人的父亲,和秦刚的父亲就表兄弟,那家男主人叫秦成,自己生养了三个女儿,但重男轻女的沉重枷锁那时还没有被打破,秦成当时也犯了一些错误,即使众人都知道秦成家这个男孩并不是亲生的,但大家也就心照不宣的不挑破了,秦成家也是对这个男孩格外的照顾,始终没有说起这件事。

    特殊的年代,法律的不健全,再加上封建思想的束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错事。正是基于对男孩的依赖,对女性的伤害也就避而不谈,直接导致女性地位的持续下降。但到了现在,女性地位明显的提升,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也帮助女性获得了一部分地位。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村子里每天发生的事根本不用计划,清晨起来,做饭、吃饭,吃完了下地干活;晌午了回家继续做饭、吃饭、休息一会继续下地干活;傍晚时分依然是回家做饭、吃饭、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有人都在跟土地打交道。送子女上学,无非是走走过场,孩子们能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全凭自己的天赋,能学了就继续考,不能学了就早点回家种地。

    好在秦栋、恩誉、秦弦这代人接受的教育资源比起秦刚那代人又好了一些,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停留在认识的阶段,毕竟山区的教育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所能接受的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不过那已经是很好的了,当然也不乏秦栋那样的人,渴望走出大山,拼命的学习,还是靠自己的勤奋完成了告别大山的行为。

    得益于包产到户的政策,身处农村的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富有”,田地总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反馈,田间地垄中,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土地,看着黄黄的土地,没有人会厌倦的,甚至还会产生浓厚的热情,把自己的青春都拿出来,一丝不剩的献给土地,而土地也能在适当的时候,回馈这群淳朴的庄稼人。

    村里还有一座大山,因为在村子的边上,被人成为“大边山”,山上也有几处较小的田地,但更多的是秦家人祖先长眠的地方。在那里劳作的人们,不会害怕,因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维护着祖先的血脉。

    这里的乡村简简单单,生活的十分朴素,尽管这里有太多像秦栋一样的年轻人想要逃离,但是老一辈的人,却始终热爱着这里,这里不仅有他们打拼半生建起的家,还有长久无法割舍的情怀。只有在这里生活,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主人,守着田地,守着祖先,更守着自己的初心,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的家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好日子。

    乡村永远不会消失,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故事,等着去编撰,而编撰的那些人,也生生不息的传承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