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山的子女



    恩誉与秦弦的生活趋于稳定后,秦刚也就回到了荥阳老家,继续从事着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

    许久没有在家,院子里落满了枯树叶,所有的树木也都在即将来临的夏日换上了新装,绿油油的叶子挡住了太阳的光芒,秦刚站在树下,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家,喃喃自语到:“是要好好打扫打扫了”。

    不难发现,秦刚在打扫的时候,尽量放慢了速度,一是不让自己闲下来,二是自己的身体也有点吃不消了。

    落叶如果从不清扫,金灿灿的倒也好看,散落在院子里,经过太阳光的照射,倒也有几分油画似的风景。但身处农村的人们,不会去欣赏别样的风景,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通过自己的劳作,在秋天能看到田地里更加金黄的作物。

    从郑州出发,坐上车之后,慢慢悠悠的晃着,每当坐上那个小小的车子,心里就踏实了,因为车子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心心念念的家乡。在路过三公像之后,再走上一段时间,就到达了高山镇的竹川。

    竹川村是ZZ市荥阳市高山镇下辖的自然村,旧城三窟村,境内有竹林寺、逍遥观、太子池等名胜风景。面积倒也挺大。竹川村毗邻国道,地理交通十分便利,从主路上进村有一座桥,下面流水经过,两边的青草绿油油的十分喜人。穿过竹川村的乡间小路,两边古风古朴的建筑,偶尔有几人在一起聊聊天,唠唠家常,倒也十分惬意。村上还有一家邮政所,承载了附近几个村落的往来通信业务。

    穿过竹川村,一直往东走,这一段路上就几乎没有什么人家了,但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田地,除了冬天的积雪,其他时间几乎都能看到正在生长的庄稼,尤其是秋天,特别的好看。道路两边的树又高又粗的,在夏天遮阳避日,为过路的行人提供一丝凉意。而且不管什么时候,总能看见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每个庄稼人心里都有一套自己的种地法则,对于自家田地作物的生长状态,没有人比他们更加清楚。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通过农学院的教育,但是就是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总结,照样能把家里营务好。

    这一路上也会有零星的几座桥,但是桥下面并没有水,这样的桥梁只是为了连接道路用的,因为山区多是沟壑遍布,很少有一大片平整的土地。

    往前走了一会,才能又看见几处人家,窑洞是那里最好的建筑,背靠大山掏出来一个家,粉饰之后,冬暖夏凉的,特别舒服。那个时候的庄稼汉,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去建设自己的家,因为碍于交通的不便,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没有出过村子,从生到死都是在这一亩三分地,见得也都是这样的房子,稍微条件好些的,能够多打几处窑洞。

    一大段的上坡路,要是没有十足的体力和平稳的心态,走到一半时绝对要停下来休息休息的,而且那时候土地还没有硬化,一旦再遇上刮风,扬起的尘土再经过大口的喘息,就会全部进到肺里,那样的感觉没几个能受得了,所以村里的人大多数都会伴有咳嗽的症状发生,而每当咳嗽出现就会下定决心少抽一点烟,但是没有人会发现真正的原因,竟是自己热爱的土地带来的结果。如果说刮风那里的人们还能接受,那么下雨就真的是喜忧参半了。一方面喜的是下雨能够滋润田地里的庄稼,但另一方面忧的是道路变得异常泥泞,没有一点技术,根本无法行走,搞不好就要摔得四仰八叉的,浑身上面就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

    漫长的上坡路后就到达了又一个相对集中的村镇,这里有几家服务社,里面虽不像大城市商店的琳琅满目,但是所陈列的商品也足够满足乡村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那里,卖的最多的产品就是农具,人们对待农具的选择甚至超过了对牙膏的喜爱,是啊,勤劳的劳动人民,对于卫生的重视程度还没有真正的被激发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