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应用市场之战:BAT 如何争夺移动互联网的「新船票」?-第2/4页
2007年9月底,福建人熊俊攒钱买了一台初代iPhone,他很快就发现这部手机不能很好的管理照片文件。于是,熊俊工作之余编写了一个桌面软件,名叫叫iPhoneCameraTool,目的是把照片从手机里导出来。之后,他又开发了用于备忘录的NoteTool,和管理手机文件的FileTool。这几个小工具最终被整合在一起,并按照当时桌面手机管理工具通用的命名规则,将其取名为iPhonePCSuite。
熊俊将iPhonePCSuite发布在了威锋网上后,受到网友的追捧,单在一个帖子中的下载量很快就达到了20万。由于当时几乎没有其它的iPhone管理工具,还有国外用户追捧,在国内论坛发帖问里面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2007年底,网龙CEO刘德健的助理找到熊俊,表达了收购的意向,约他前往福州面谈。彼时网龙刚上市,财大气粗,想要寻找新的方向。恰巧CEO刘德健在路演时见到很多投资人在用iPhone,便决定成立一个手机无线业务部门。
网龙
林军同时联系上的(touwz)?(com),还有掌趣。掌趣做的是WindowsMobile平台软件开发?()_[(touwz.com)]?『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com),有来电精灵、短信大师这些当时风行一时的产品。后来网龙以当时价值300万元人民币的期权,请掌趣的陈翀、邹建峰等四人到网龙工作。陈翀后来成了网龙安卓方向的业务负责人,邹建峰则是WindowsMobile和熊猫看书的负责人。
熊俊用区区10万元的价格卖出了这个之后经过数次演化最终成为91手机助手的套件,他同时得到了一份月薪1.5万元的工作,进入网龙工作并继续主持iPhonePCSuite的开发。我们不能以5年后91卖出的天价来说网龙不公道,毕竟在那时候发现一款具有应用潜力并连开发者一起挖过来,足见网龙眼力颇佳。
熊俊向沸腾新十年回忆,最开始的套件重点是帮用户拷文件和备份资料。但是渐渐发现,用户围绕多媒体和内容还有许多延伸的需求,比如管理歌曲、去下载铃声、下载可以转码在手机上看的电子书……于是,熊俊带着团队逐渐丰富各种外围功能,试图把所有的服务和内容整合到一块儿,试图在一个工具里面,让用户对手机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于是加入网龙不久后,熊俊带领团队开发出PCSuite2.0,集成了铃声、壁纸、常见应用、电子书。这个时候,这个软件已经基本成为了苹果AppStore、iTunes、BookStore的集合体。但是,还没有人意识到,「常见应用」这个当时还不太起眼的功能,会成为91助手之后决胜关键。
但是熊俊随后就发现,寻找新应用的确是一大刚需。和此后不同,当时的appstore还没有对中国用户开放,中国的iPhone爱好者要么需要去注册海外账号并捆绑国际信用卡支付,要么就只能用一些爱好者开发出来的破解版,而后者的难度显然低很多,所以最早的应用市场实际是从收集破解版软件开始的。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搜集破解版的应用,91手机助手俨然成为了中国区的应用商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于当时市面上的iPhone都是水货,所以91手机助手干脆把水货手机经销商当成了重要的推广渠道,甚至开发了「批量安装」这个功能,水货手机经销商只要把iPhone和电脑一连,一台配置了大多数中国用户必用软件的破解版iPhone就装好了,这种水货+预装的方式,使得91手机助手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事实上的应用分发渠道,只是由于当时iPhone的绝对数量较少,所以尚未显其锋芒。
或许是由于和91手机助手的「分离」,2010年熊俊创办了「同步推」,并获得了蔡文胜和创新工场的投资,这同样是一款以推送iPhone应用为核心的软件。在当时的诸多免费软件中,91助手是较早商业化的一款,因此也是一个快速迭代有保证的软件。当时的一些小迭代甚至熊俊简单测试就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