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照猫画虎之仁义的“霸主”



    上一章讲到,管仲死后,齐桓公任用佞臣,国势逐渐衰颓,人心逐渐离散。后来齐桓公生病,他的儿子们却为了争夺君位而互相攻击,根本不顾老爹的死活。就这样,一代枭雄齐桓公竟然被活活饿死。这还不算完,齐桓公死后67天都没被人发现,直到尸体腐烂,成堆的蛆虫爬出门外,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春秋五霸之首竟以这样的方式落幕,让人不胜唏嘘。

    齐桓公去世之后,“国际上”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由于周天子已经是被遗弃的怨妇,总得有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有人就盯上了霸主之位,这个人就是宋襄公。很多读者可能不理解,齐国是个大国,有鱼盐之利,商贾云集,又有管仲之才,这才成就了齐桓公的王图霸业。而宋国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中等国家,连鲁国都不如,它那弱小的身板,如何支撑得起“霸主”二字?历史就是这么奇特,偏偏选中了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宋襄公。

    套用阿Q的一句话,宋国“祖上也阔过”,其首任封君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由于是前朝王族,所以微子受到了周武王的礼遇,被封为公爵,国号为宋,这可是一等爵位。要知道,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灭商建周、立有大功的姜子牙才被封为侯爵。可见,宋国不但祖上阔过,它自立国开始就是仅次于周天子的“大国”,至少名义上是这样。

    《史记》记载,微子为人仁义,很看不惯纣王的暴虐行径,因此经常规劝他,但纣王不听忠言,依旧我行我素,最后导致身死国灭。孔子曾经称赞微子是一个仁义之士。孔子是个嘴很刁毒的人,能够得到他的称赞,可见微子的确行为端正。也正因为微子仁义,所以宋国始终保持着这一良好传统,国君都奉行仁义治天下的宗旨。

    从微子受爵到宋襄公即位,宋国共经历了20代国君,国家一直处于安定祥和之中。宋襄公有个异母哥哥,他本人是国夫人生的嫡子,而哥哥则是侧室生的庶子。这就有矛盾了,因为庶子虽然不是国夫人所生,但却占了长子的名分;而嫡子虽然是国夫人所生,但却是国君的次子。但微子的仁义传至20代不衰,两兄弟虽然同父异母,而且有名分之争,但却十分相亲相爱。他们的父亲是宋桓公,后来桓公病重,按照宗法制度,宋襄公应该即位为君。但他却在父亲病榻前苦苦恳求,说:“哥哥是长子,而且为人仁义,请您将君位传给他吧。”但哥哥闻听此言,坚决反对,说道:“你都能把君位让给我,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义吗?我的这点德行,哪里比得上你啊!”为了避免传位矛盾,哥哥离开了宋国,躲到卫国去了。宋襄公无奈,只好在父亲死后即位为君。

    宋襄公即位之后,立即将哥哥从卫国迎回,并拜他为相,辅佐自己,二人共同治理国家。如此看来,宋襄公兄弟二人真能配得上“仁义”二字。他们的仁义之举,也在诸侯之间广泛传扬,受到了一致赞誉。

    宋襄公继承了祖先的良好品德,继续施行以仁义治天下的宗旨,事事皆以仁义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宋襄公生在西周时期,称他是一代伟人都不为过。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宋襄公时期,中国历史已经进入春秋时代,“国际局势”动荡不堪,诸侯之间互相攻伐,虽然相互还保留了那么一点道义,但事事皆行仁义很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因为此时的“国际环境”是争强图霸,没有强大的国力,你只能成为他人砧板上待宰的猪肉。但宋襄公似乎是一个从西周初期穿越到春秋时代的人,丝毫不知时局已经由“讲信修睦”变成了“弱肉强食”。他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始终奉行周礼倡导的仁义,就会得到友邦的尊重。

    当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宋襄公有幸参加。看到齐桓公登上高台,振臂一呼,诸侯百应,心里别提多羡慕了。那时候,他那颗被仁义道德充满的心可能也开始躁动了起来。就像项羽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时发出的感慨那样,宋襄公此时可能也在心里感慨道:“有朝一日,彼可取而代之。”后来,只要齐桓公有令,宋襄公每次都是鞍前马后地效劳,这给齐桓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齐桓公也很看重宋襄公,甚至在晚年时将太子昭委托给他照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