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甩手掌柜却称霸诸侯-第2/5页
为绝后患,齐桓公给鲁庄公写了一封国书,要求鲁庄公杀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对鲁国发起全面进攻。鲁庄公收到国书,连忙找大夫施伯商量对策。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并不是为了报那一箭之仇,而是看中了他的才能,要重用他。因为管仲是世间少有的干才,他辅佐的国家必然会成就王图霸业。假如管仲真的回到了齐国,将来肯定会成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掉管仲,将其尸首送回齐国。但鲍叔使了一计,让人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恨管仲入骨,必欲亲自杀之而后快。鲁庄公刚刚攻齐失败,又听闻齐国大兵压境,心生恐惧,就没有听从施伯的建议。迫于齐国的压力,鲁庄公诛杀了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囚禁在牢笼内,把他们送回齐国,以求齐桓公退兵。
管仲知道这是鲍叔使的计谋,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让押运的士兵快马加鞭赶往齐国。见管仲平安归来,经过鲍叔的引荐,齐桓公决定选择良辰吉日,以极其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以示重视,同时也向天下人展示齐桓公的宽仁大度。迎回管仲之后,齐桓公与其畅聊了三天三夜,二人聊得十分投机。于是齐桓公斋戒三日,于公元前685年正式拜管仲为相,并尊称其为“仲父”。您知道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被国君尊称为仲父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相邦吕不韦。
其实,齐桓公是一个好酒、好色、好游猎的浪荡子弟,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史记》记载,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大邪三。一、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二、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三、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大意是说,齐桓公认为自己有三大恶习,第一好游猎,玩到了天黑也不想回家;第二好喝酒,喝起来日夜不停;第三好女色,连自家的亲姐妹也不放过。管仲曰:“恶则恶已,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大意是说,这三个缺点的确很严重,但并不是要害之处,为君者最不应该做的事是不体恤臣民和不勤政。不体恤臣民就会失去他们的拥戴;不勤政就管理不好国事。总结起来,管仲认为,即使齐桓公劣迹斑斑,甚至德行有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有为之君,作为国君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勤政爱民。听了管仲这一席话,自己这样一个纨绔子弟竟然也能治理好国家,齐桓公如释重负。
有一次,齐桓公的一位夫人惹怒他,这位夫人来自宋国,于是齐桓公便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答道:“不可,我认为眼下最要紧的是重修政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切不可急着对外征伐,这样必然会导致失败。”齐桓公不听,坚持起兵伐宋,结果各路诸侯前来救宋,齐军大败而归。
经此一战,齐桓公心中后悔,从此对管仲言听计从,一切国事全部托付与他,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想游猎就游猎,想喝酒就喝酒,想泡妞就泡妞。有人将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比作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认为这都是君臣际遇的典范,但我认为不然。唐太宗出身戎马,南征北战,定鼎天下,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工作起来日以继夜,只恨老天不给自己更多的时间。魏征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如果国君有失,他会第一个跳出来予以指正。所以唐太宗与李世民是贤君与诤臣的典范。但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就不同了,齐桓公可谓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望之不似人君。自从有了管仲之后,齐桓公几乎没有打理过国政,管仲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且,齐桓公还经常忠奸不分,偏听偏信,亲近小人,比如任用竖刁、易牙和开方。而管仲也不似魏征那样一身正气,要不然他也不会在经商时多分钱财,也不会在打仗时临阵脱逃,也不会在半路截杀公子小白,更不会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就去开妓院。
但就是这样一对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家伙,竟然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管仲更是助齐桓公首霸诸侯,开启了春秋五霸时代。究其原因,可以用管仲的话来总结,为君者成大事可以不拘小节,即“抓大放小”。所谓大,指的是国政绝对不能荒疏,臣民绝对不能疏远;所谓小,指的是国君的个人缺点并不妨碍他成就王图霸业,比如齐桓公好弓马弋猎,嗜酒如命,还贪恋女色,甚至连自家姐妹也不放过。管仲认为,国君可以有个人缺点,只要不影响国政即可。所以,他非但不劝阻齐桓公从此做个乖宝宝,每天早上闻鸡起舞,晚上挑灯夜战,反而“纵容”他去尽情享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