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周朝实亡于生产力的发展-第3/5页
考古学家认为,这段话记述的应该就是周昭王伐楚的故事。
三年之后,耐不住寂寞的周昭王又一起兴兵而来,意欲一举将楚国从地球上抹去。这次六军全部触动,这意味着周昭王动用了全部兵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这从侧面说明,周楚之间的矛盾已经尖锐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但当大军要渡汉水时,突然一阵强风刮来,天空瞬间变色。古人迷信,见天气变化,以为有鬼神作祟,所以周军惊恐之下四散而逃。我认为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大概率是周军此次出师不利,被守株待兔的楚军打了个猝不及防,大败而归。但为尊者讳,史书将这次败仗归咎于天气。
楚昭王南征失利,但他并不灰心,五年之后再次兴兵伐楚。周昭王这次阵势更大,还有几个诸侯国加盟。但周昭王从小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民间疾苦,所以他此次南征对沿途百姓荼毒甚重,以至于民怨沸腾。周军这次打了胜仗,满载而归,但在渡汉水时,百姓给他们使了个绊子,用树胶临时粘合而成的船转运周军,结果这些船到了河中央全部散架,周军落水,多数溺亡,连周天子本人也葬身鱼腹。但历史有一次为尊者讳,只写了“南巡不反”四个字。
直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仍然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尽管此时个别诸侯已经坐大,但它并未完全失效,要不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出戏就没法唱了。“烽火戏诸侯”从侧面说明,知道西周灭亡之前,周天子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对诸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尽管是针对小诸侯国。但到了平王东迁之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周平王本是周幽王的废太子,犬戎攻破镐京也是因为废太子的外公申侯一手策划的,所以周平王有“弑君、弑父”的嫌疑,再加上他本身就是诸侯所立,又是在诸侯的护送下才勉强完成搬家的任务,所以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可谓一落千丈。加之东迁之后,周王室直辖的王畿之地更加局促,所以其实力大不如前,更不用说什么天子六军了。此时的齐、秦、楚、晋四国,哪一个拔一根汗毛,都比周天子的腰还粗。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其命令不出王畿,诸侯也不再年年纳贡,岁岁来朝。相反,诸侯之间的兼并愈演愈烈,以至于周天子不时就会收到某国被某国攻灭的消息。到了春秋中期,诸侯国的数量已经由周初的800多个锐减至几十个,而并国最多的国家,就成了后来的春秋五霸。
这相当于,总部和总裁都还在,只是分公司既不愿上缴利润,也不愿回来述职了。不上缴利润也就罢了,反正我有自留地;不来述职也可以,我耳根子也清净很多。然而,分公司之间开始互生龃龉,以至于最后刀兵相向。这时候的总裁既没有钱,也没有权,去劝架都没人愿意听。
此时的周王朝就像个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始森林,幸存下来的诸侯国都在疯狂地搞兼并。我给诸位统计一下吧,晋国共攻灭诸侯国25个,齐国14个,秦国14个,鲁国13个……那么,谁是森林之王呢?自然是最先称王的楚国了,它共兼并诸侯国60多个。
前文提到,周朝实际享国仅270年,平王东迁之后,历史便进入了春秋时期,此时诸侯国已经由周初的800多个锐减至100多个,后来进一步减少到约20个,而那些灭国最多的诸侯国开始脱颖而出。
其实,春秋早期与当前的国际形势有点相似,美国称霸全球,带着一帮小弟,今天收拾这个,明天收拾那个,谁不服我就打谁。但此处是“打”,而不是“灭”,这与战国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类似于今天的美国,春秋时期,上述几个“灭国冠军”也喜欢当老大,有事没事就在某地会盟一下,以显示自己的大哥地位。如果哪个小弟不听话,大哥便召集其他小弟群殴之。但就像流氓打架,大多数时候都是虚张声势,目的是让对方服软。只要低头认错,这架自然就打不起来了。例如,齐桓公称霸时期,曾以楚国不向天子纳贡为借口召集诸侯国兴兵讨伐。诸侯联军陈兵楚国边境,楚成王派使臣前来谈判,结果经过一番“友好交流”,双方尽然握手言和,立约盟誓,然后各自罢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