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周朝实亡于生产力的发展-第4/5页



    即使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只能靠战争解决,双方也都颇有绅士风度。打仗之前,双方要互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和地点,你有几辆兵车,我有几辆兵车,你有多少步兵,我有多少步兵,双方将领是谁,都一清二楚。如果你先到达战场,已经列阵以待,而我刚刚到达,你不能立刻发动攻击,要等我也列好了阵,再冲你喊一嗓子,告诉你我准备完毕,咱俩才能开始厮杀。如果我是个菜鸡,打不过你,想要溜号,你不能在我屁股后面穷追不舍。所以,春秋时期虽然是诸侯国兼并的高峰期,但这些战争都不以杀戮为目的,而是点到为止。大多数时候,对方自知实力不济,不等你大军杀到,他就纳土归降了。因此,这一时期的战争可以用“有征无战”来形容。

    例如,吴国和越国之间曾打过一仗,结果越军击中了吴王阖闾的脚。后来阖闾因伤而亡,其子夫差即位。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吴王夫差自然要报此血仇,于是发兵攻越,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也做了吴国的阶下囚。但夫差并未处死勾践,也没有吞并越国的土地。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多少还讲点“仁义”。

    此处的仁义加了引号,是因为灭国之战并不是那么好打的。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春秋时期,如果你凭借武力攻灭一个国家,你自己的国力也几乎消耗殆尽,这等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上述几个“灭国冠军”完成兼并之后,“国际上”形成了一种均势,谁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另一个国家完全消灭,因为幸存下来的国家,实力都不容小觑。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齐、秦、楚、晋四个大国逐渐具备了发动灭国之战的实力。大家突然发现,轰轰烈烈地忙活几十年,只是为了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大哥地位”,很不划算,这是一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做法。当“大哥”除了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不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多少实惠。既然如此,我要那么多小弟干什么,将他们的土地全部抢来,既能壮大我的实力,又能让别人害怕我,何乐而不为?

    于是,大国不再以争当霸主为荣,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比赛—杀小弟。谁杀的多,谁就膘肥体壮。如果你杀得少,下一个被杀的可能就是你。从此,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国际形势”也由“争霸”转变为“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出现。大家现在对各种金属习以为常,所以可能并没有察觉到铁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正是有了铁器,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才又一次得到了飞跃式发展。然而,春秋时期的冶铁技术较为落后,炉温达不到1000℃,炼出的铁呈块状。即便是如此,这些块状铁经过打磨,其便利性也远远超过青铜器和石器。但由于炉温低的缘故,春秋早期的铁器无法批量生产,更无法按照模具生产出具有特殊用途的器具。由于炼出的铁呈块状,要想将其取出来,只能破坏炉膛,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冶铁成本和难度,这直接阻碍了铁器的普及。

    冶铁技术到了春秋后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炉温达到了1300℃左右,该温度足以将块状铁融化,从而使浇注成型成为了可能。浇注成型意义重大,因为人们从此可以根据用途的不同大批量制造各种铁器。从此以后,铁器彻底取代石器和青铜器,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农业和战争中。

    您可能不禁疑问,铁器出现之前,大家就不耕地了,不打仗了吗?当然要耕地,当然要打仗,只是方法笨了些。以农业为例,铁器出现之前,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石器耕田。这在土地相对松软的平原地区还能应付,但在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石器几乎完全发回不了作用,与其说是耕地,不如说是砸地。有人可能提出质疑,不是还有青铜器吗?但青铜器是普通人能够用得起的吗?这种稀罕物只有贵族才配享受,所以贵族也被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由于产量有限,青铜器一般只用来制造礼器、乐器、兵器和上层贵族的石器。至于普通百姓,其日产用具多与陶罐为主。即便是大户人家,青铜器的数量也不是很多,这可以从出土的文物得到佐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