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周朝实亡于生产力的发展-第2/5页



    历史研究者最忌讳的就是以现代人的眼光代入式地评价古人古事。相反,我们只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衡量,而不是褒贬。周朝“封建诸侯以为屏藩”的制度至少在初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但到了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像一台年久失修的机器,开始运转不灵了。

    其实,这套制度的弊端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了,只是由于它利大于弊,所以才得以实施。那么,它的弊端是什么呢?那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之间都是单线负责制,即平民只对士负责,而不对大夫负责;士只对大夫负责,而不对诸侯负责,以此类推。于是,问题便出现了。周天子的号令只能传达到诸侯一级,大夫、士和平民被排除在外。

    我们再打个比方,周朝是个黑帮,周天子就是大哥,大哥没有长三头六臂,所以又雇了若干堂主去分管各个码头,而堂主同样没有长三头六臂,所以他们也招了一批小弟去负责具体的事务。但后来堂主坐大,大哥被架空,成了摆设。于是,小弟名义上还是帮派的人,实际上却只听命于堂主。而且由于大哥被架空,群龙无首,堂主之间开始因为分赃不均的问题闹起了纷争,发生了火并,强势的一方将弱势的一方吞并,实力逐渐壮大,这就是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真实写照。

    作为集团总裁,周天子其实是有一块自留地的,哪怕是种菜,它吃起来也方便不是?周天子的那块自留地叫做“王畿”,普天之下独此一份。而那些诸侯国,按照五等爵位,分别被冠以“公国、候国、伯国、子国、男国”。例如,鲁国是公国;齐国是侯国;郑国、杞国等是伯国;楚国是子国;秦国连个最低等的爵位也没捞到,所以春秋之前根本就不算诸侯国。

    众所周知,分公司每年需要向总公司缴纳一部分利润,分公司经理还要定去去集团总部开会,向总裁述职。只要你老老实实地上缴分摊的利润,定期回总部述职,总裁是不会插手分公司的事情。所有分公司归总裁辖制,但分公司之间互不统属,而且分公司经理自上任之初就待遇不同。直到西周灭亡之前,这套等级制度还算运转正常。如果哪个诸侯胆敢不缴纳贡赋,不按期来朝,周天子可以发出号令,要求其他诸侯跟随自己一道出兵讨伐。此外,周天子本身也拥有一支凌驾于各诸侯国之上的军队。按照周朝军制规定,周天子、大诸侯国和小诸侯国可分别保留六军、三军和一军,作为卫戍部队。因此,相对于任何一个诸侯国,周天子都享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例如,由于楚国不遵周礼,对邻国鲸吞蚕食,周昭王曾率军三次伐楚。

    周王室和楚国之间的矛盾也是封建制度缺陷所造成的。早在商朝时期,楚国的先祖就投靠了周部落,而且始终与周保持着友好关系,所以周朝在立国之初,周楚之间的宗藩关系维持得还算不错。但周朝在分封诸侯时采取“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策略,楚国姓熊,既非周公那样的宗室,又非姜子牙那样的大功臣,所以在分封时只能靠边站,最后只捞到个子爵。这也就罢了,谁让咱关系不够硬呢。后来楚国国君与其他诸侯国君一道在朝中侍奉周天子,十分勤谨,但周天子赐给其他诸侯宝器,唯独没有楚国的份。好,这个我也忍了。但周天子会盟诸侯,竟然也不通知楚国参加。我地位再低,好歹也是个子爵,属于诸侯行列,这倒好,直接将我踢出来了。此外,楚国地处蛮荒,中原诸侯视其为蛮夷,不愿与之为伍。是可忍,孰不可忍,楚国终于受不了了。既然你们不愿意和我玩,我也不必在遵守你们那一套规则,以至于楚君气得说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你们不是说我是蛮夷吗,老子还不稀罕你们那套礼仪呢!于是,楚国不再与邻国“讲信修睦”,而是开始大肆吞并周边姬姓诸侯国。

    周天子一看,这还得了,楚国这是要大闹天宫啊。为了让楚国知道自己只是个弼马温,周昭王十六年,他亲帅大军征伐楚国。虽然楚国吞并了不少小诸侯国,实力大增,但它先天发育不良,只是个子爵之国,所以当时还不足以抗衡周军。周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楚国腹地,最后打了个大胜仗,把楚国掳掠一空,满载而归。有一个青铜器上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宖鲁邵王,广楚荆,隹南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