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周朝实亡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一章讲道,周朝是个800岁的寿星,但却当了500年的“僵尸”,皆因其“封建诸侯以为屏藩”的制度和“周室宗盟,异姓为后”的分封策略所致,以至于后期诸侯坐大,周天子被架空。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以致礼崩乐坏。周天子虽然仍然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形同“僵尸”,根本发挥不了一点作用。甚至哪个诸侯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行征伐之事,周天子非但不能制止,还要派人前去祝贺。如此屈辱,说它是“800岁寿星却当了500年僵尸”一点也不冤枉。
言归正传,本文的主题是探讨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等级制度,以及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的原因。
史料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共分封了800多个诸侯,他们分别是宗室贵族、功臣、先贤后裔,以及夏商两朝王室的后裔。根据功劳大小、远近亲疏,这些诸侯被分封的地块面积各不相同,授予的爵位也不相同。周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这五等爵位,无论高低,后世统称为“诸侯”。
诸侯分得了土地,便带领各自族人到封地居住。但诸侯不能是光杆司令吧?他们也会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一套班子。于是,一个个诸侯国便这样建立起来了。就算是偷只鸡,你还得有把米呢,所以诸侯要想招人为自己做事,必然要封官许愿,于是他们又把自己的封地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数块,分给自己的亲戚和臣属,这些从诸侯手中拿地的人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大夫”。
既然大夫臣属于诸侯,所以其封地也就不能叫“国”了,而是叫“食邑”。如果诸位看过《史记》,就会经常在“某某列传”中读到“某某侯食邑几千户”这种说法。大夫的食邑有时也被成为“家”,比如“三家分晋”是区分春秋和战国的标志**件,这“三家”指的便是晋国的三个大夫,即韩氏、赵氏和魏氏。
如果将周王朝比作一个集团,周天子自然就是总裁了;各诸侯国就是分公司,诸侯就是分公司的经理;大夫可以看作是分公司各部门的主管。由此可见,周朝实际上实行的是一个三级体制,即“天子-诸侯-大夫”。
大夫的食邑还可以继续分,其分封对象就是集团的最底层员工,这些员工有个统一的称号,叫“士”。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子、诸侯、大夫都属于贵族,但士永远只能当打工人。即便如此,士的地位仍然高于平民。
这套制度在3000年前的确称得上先进,百姓供养士,士服务大夫,大夫臣属于诸侯,诸侯对天子负责,层级不可谓不分明,分工不可谓不细致。但所谓的先进,也是相对当时的生产力而言的。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所以周天子能够直接管辖的地方很小,仅限于王畿,方圆大概一二百里。在这种条件下,周天子控制全国,靠的就是这套等级制度,通过层层控制、逐级负责的方式,将数百个互不统属的诸侯国组织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
我们在此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他们3000年前就意识到,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直接控制所有人。如果想统治整个集团,只有一个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将权力逐级下放。
这套等级制度的另外一个先进之处在于,它实现了大规模统治和协作。由于实现了规模化和协作化,中华文明从此开始了飞跃式发展。数百年后,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时,这套制度开始结出丰硕的果实,中华文明出现了百家齐放的盛况,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此后,这种文化和思想的繁荣盛况再未出现过,后人虽然修修补补,但鲜少提出具有革新性的思想,包括后来的程朱理学,还有王阳明的心学,追根溯源,也都是出自这个时代。那时候,国家虽然战乱不断,但整个社会却在快步向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