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周朝是800年的寿星,还是500岁的僵尸?-第2/5页
考古表明,良渚遗址的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这在5000年前相当于一个大型城市的规模,或许它就是某个邦国的都城,间接说明当时中国大地上已经产生了国家的雏形。令人不解的是,大约在4300年前,良渚文明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巧合的是,根据碳14测定,山西陶寺文明出现的时间上限可以追溯到的4300年前。两个文明,一个在浙江,一个在山西,同样隔着千山万水,一个灭亡,一个崛起,二者之间是否有继承关系?
如果深入去写三星堆和商朝之间是否存在交集,或者写良渚文明的消失和陶寺文明的崛起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每一个论题都可以写成数万字的论文,但肩负着“科普”中华文化“重任”,我又不能像个老学究一样去写历史。“四大名著”名在哪里?为什么《史记》和《汉书》没有《三国演义》销量好?因为大多数读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一堆枯燥的文字。
历史是什么?我们不妨用它对应的英文单词来解释。英语语境中,一般用history表示“历史”,而这个单词可以拆分成“his+story”。简而言之,历史就是“男人的故事”。没有了故事,历史就像一具僵尸,这是我只些信史的主要原因,而信史其实从商代就开始了,只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不愿意多写而已。所以,上古文明、夏朝和商朝,我只写了几篇,但到现在也没有发出来,等有时间整理一下,再发吧。
言归正传,周朝国祚绵长、文化灿烂、故事繁多、人物辈出,春秋和战国更是像刚开业的商场,盛况空前,所以我的写作重点是周朝及以后的历史。
周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此人名叫后稷,其母曰姜螈,其父是大名鼎鼎的帝喾—三皇五帝之一。十二代之后,首领之位传到了古公亶父手里。为了躲避日益猖獗的犬戎,他决定举族东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该部落便以“周”为姓。
安顿好族人之后,古公亶父便派人携带厚礼前往朝歌,以示对商王朝的臣服。时任商王为武乙接纳了周部落,二者正式建立宗藩关系。
古公亶父育有三子,按长幼分别是太伯、虞仲和季历。中国自古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应该由太伯继承古公亶父的首领之位。但古公亶父却十分疼爱季历的儿子姬昌,因为虽然此子虽然年幼,但颇有贤德。古公亶父认为将来他做了首领,一定能够带领周部落发展壮大。季历也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所以古公亶父有了废长立幼的打算,即由季历接班,再由他传位于姬昌。
但所有儿子太贤良也会令父亲感到苦恼,季历才能出众,他的两个哥哥也不遑多让。因此,古公亶父担心如果自己行废长立幼之举,可能引发部落动荡,所以在立嗣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听闻父亲为立嗣问题而苦恼,太伯和虞仲便不辞而别,跑到了荆蛮之地,并且学着当地人的习俗,披发左衽,以此表示自己无意与弟弟争夺国君之位。两个儿子已去其二,古公亶父遂立季历为继承人。
季历即位之后,便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他在任时常年南征北战,周部落的疆域也在他的经营下逐渐扩大。但作为宗主国,周部落的扩张行为自然会引起商王朝的注意。时任商王为纣王的祖父文丁,他警惕地意识到季历的野心,于是设计将季历骗到朝歌,并最终将其杀害。
季历被杀后,其子姬昌即位,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一面对商王朝表示完全臣服,一面对周边部落广布仁德,周部落在他的治理下更加强盛了。姬昌体恤民力,限制贵族饮酒,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也不准他们随意打猎,以免糟蹋庄稼。此外,他还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耕,鼓励人民开荒拓土。
此时,商王朝的在位之君为帝辛,即历史上著名的昏庸之主纣王。纣王荒淫暴虐、生活奢靡、贪恋女色、残忍弑杀,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穷兵黩武。所以,商王朝在他的统治下开始由盛转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