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娘不要太偏心!-第3/5页



    连续两次遭到拒绝之后,武姜怒不可遏,对郑庄公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无奈之下,郑庄公只好同意将弟弟封到京襄城。

    按理说,大儿子是一国之君,小儿子封在了膏腴之地,可谓两全其美,武姜作为母亲,应该感到无比幸福才对。但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武姜并未就此收手。

    既然郑庄公已经将叔段封到了京襄城,他自然要去封地居住。临行之前,武姜悄悄地对小儿子说:“你就藩之后不要只知道贪图享乐,你要学会积攒实力,等到时机成熟,你直接带兵逼宫,将你兄长废黜,国君之位就非你莫属了。”

    叔段听了母亲这番“高论”,顿时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过一把当国君的瘾,便连连点头称是。

    叔段来到京襄城后,按照母亲的吩咐,开始修筑城墙,聚敛粮草,招兵买马,制造武器,等待时机。而且,这家伙比他母亲更过分,他不满足于做京襄城的土皇帝,还强迫郑国西部和北部的两个城邑也听命于他。如此一来,郑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被叔段控制了。

    叔段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郑庄公叔父公子吕的警觉,他气冲冲地找到郑庄公说:“一个国家竟然有两个国君,你到底是什么想的?你如果打算将郑国拱手相让,我这就去投靠叔段!如果你还想继续做国君,就当机立断,诛除叔段!”但郑庄公为人颇有城府,只见他不急不慢地说道:“叔段的野心昭然若揭,但他并没有公然发动叛乱。这时如果我先动手,万一有人从中作梗,我反而会落一个不孝不悌的骂名。我们不妨再等等,只要他敢轻举妄动,我立刻出兵,到时候就师出有名了!”

    就这样,郑庄公假装对叔段的反叛行为视而不见,而叔段则“磨刀霍霍”,已经跃跃欲试了。郑庄公二十二年,叔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写信给母亲,商定起兵的日期。武姜回信给叔段,命他立刻起兵,她在京城作为内应,二人里应外合,她在都城作为内应,二人里应外合,准备偷袭郑国国都。

    郑庄公表面上对其不理不睬,但背地里早已在京襄城安插了密探,他不但对两人的不轨之图洞若观火,甚至还截获了二人的密信。

    叔段是个听话的乖宝宝,接到母亲的命令,他立刻起兵杀奔郑都。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郑军此时正在半路等着他往口袋里钻呢。叔段还没反应过来,便被郑军团团围住,最终只得逃回京襄城。

    郑庄公自然懂得斩草要除根的道理,于是派大将率200辆兵车围攻京襄城。叔段虽然在此经营多年,但由于他急欲起兵谋反,所以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民众见国君的军队开到,便主动打开城门,郑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京襄城。

    叔段见大势已去,便急忙逃往鄢陵。郑军一路紧追不舍,他又舍弃鄢陵,奔共城(今辉县)而去。郑军又将共城围得水泄不通,叔段见无路可逃,便自杀身亡。

    叔段是被诛灭了,但国都之内还有个更难缠的人呢,那就是郑庄公的母亲。作为儿子,郑庄公该如何处置这位挑唆兄弟关系以致双方以死相拼的母亲呢?多年来,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一再忍让,没想到他们得寸进尺,不知惜福,最后竟然公然反叛,必欲除自己而后快。既然你们如此不仁,也休怪我不义了。

    史料记载,郑庄公在恼怒之下说出了一段绝情的话:“不至黄泉,毋相见也。”意思是:“从此我们恩断义绝,此生不复相见。”随后,郑庄公将母亲驱逐至城颍(今襄城县东北),以示惩戒。但郑庄公与武姜毕竟是母子,所以后人对他的做法多有议论。

    古往今来,天下最难割舍的便是母子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庄公对母亲的怨恨日渐消退,但对她的思念却与日俱增。郑庄公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如此绝情。但作为一国之君,说出去的话岂能当作儿戏,他既思念母亲,又不愿违背前言。所以,郑庄公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这一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