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娘不要太偏心!-第4/5页



    就在郑庄公一筹莫展之时,机会来了,城颍的长官颍考叔回京述职,郑庄公设宴招待。颍考叔知道郑庄公与母亲不和,便有意撮合母子二人团聚。于是,席间他故意将一些好吃的饭菜藏在袖子里。郑庄公大惑不解,便问道:“你这是何意?”颍考叔“难为情”地回答:“我母亲是个乡下人,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佳肴,所以我想将这些饭菜带回去,聊表孝心。”

    郑庄公触景生情,便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自己的难言之隐告诉了颍考叔,并表示自己愿意与母亲重归于好。颍考叔是个聪明之人,他思索了片刻,说道:“这不难办,您不是说不到黄泉不想见吗?我们可以挖个地道,直通黄泉(其实就是地下水),然后在下面用砖砌成甬道和房间,你们母子进到里面,不就是黄泉下相见吗?”郑庄公闻之,大喜过望,便将此事委托于颍考叔。

    颍考叔回去之后,便立即在城颍挖了一条地道,然后请郑庄公和武姜沿着地道进入位于“黄泉”之下的房间。经过上次的叛乱事件,武姜丧失了最心爱的小儿子,郑庄公也失去了唯一的亲弟弟,母子二人见面,抱头痛哭,从此冰释前嫌。这便是著名典故“掘地见母”的由来。

    武姜一生机关算尽,最终却落得个小儿子死于非命、大儿子恩断义绝的下场。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事评价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做臣子的、做父亲的、做儿子的都要各守本分。如果用孔子的观点来评价郑庄公母子三人,那就是母亲不像母亲、儿子不像儿子、兄弟不像兄弟,这是导致这场人伦悲剧的根源。

    客观地说,郑庄公是一位有为之君,郑国在他的治理下曾经是春秋初年的小霸王。但历史对其评价并不高,“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均将郑庄公描述成一个心狠手辣、野心勃勃的小人。这也难怪,春秋时期孔子占据着道德高地,他倡导恢复周礼,而郑庄公先是武力对抗周天子,后又杀弟逐母,与孔子大唱反调。孔门徒子徒孙众多,自然要将郑庄公拎出来,当作典型狠狠地批判一番,所以后世多认为郑庄公是个心理阴暗、手段毒辣、睚眦必报的奸诈之徒。

    东汉大儒杨震批评郑庄公“纵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然后加讨。”简而言之,杨震认为郑庄公明知母亲偏爱弟弟,却故意纵容她,满足她的非分要求。他知道弟弟在京襄城胡作非为,却不加阻止,而是等到他将郑国折腾到快要亡国时,再起“正义之师”讨伐,这种做法令人不齿。

    但笔者不以为然。郑庄公倒着出生难道是他自己的主意吗?郑庄公自出生便受到母亲嫌弃,也是他的错吗?武姜偏爱叔段,也是他强迫母亲这样做的吗?自始至终,这件事的始作俑者都是做母亲的武姜,而不是做儿子的郑庄公。

    儒家弘扬忠孝节义,中华民族也向来崇尚孝道,但史书并未记载郑庄公在孝道方面有何亏欠,反而是由于武姜毫无原则地溺爱小儿子,纵容小儿子,最终导致了这场人伦悲剧。

    讲到这里,郑国的故事算是画上了句号,接下来,我们就要详细讨论东西两周800年来的是是非非了。我之所以从周朝重点写起,是因为周朝有信史记录,又有文物佐证。相比之下,夏商两朝多有文物,但少有信史,虽然商朝出土了十几万片甲骨,共记载了5000多个不同的符号文字,但目前能够释读的也仅有1000字,而且其内容大多为卜辞,记录的主要是战争是否顺利、未来是否有天灾、某个彗星出现是为什么、某个妃子生孩子是否吉利等等,内容较少,而且连贯性较差,即使《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没有将夏商两代的脉络完全理清。

    至于夏朝之前的历史,虽然目前已经出土了不少大型遗址,证明中国早在夏朝之前就已经进入文明时期,诞生了较大规模的城邦,有了国家的雏形,比如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规模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俨然是“大型城市”了;三星堆遗址除了出土大量金器和青铜器,还出土了数千个贝壳,而商朝遗址也出土过为数不少的贝壳,所以商朝人应该和三星堆人有过交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