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娘不要太偏心!-第2/5页



    秦国时任国君为秦襄公,他抓住这次机会,起兵勤王。赶走犬戎之后,秦襄公与其他诸侯一道拥立废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为了避犬戎之祸,周平王决定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秦襄公又一路殷勤护送。周平王因此大为感动,封秦襄公为伯爵,秦国自此才算正式跻身诸侯行列。

    爵位是有了,但周天子实在无地可封,便大手一挥,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倒是大方,但这等于一张空头支票,意思如果你秦国有本事,就去找戎狄算账,他们侵夺了周王室的岐、丰之地,只要你打赢了,那片地就是你的。

    即便如此,秦襄公已经很高兴了,因为周天子的这番话等于赐给了秦国征伐西戎的大权,秦国以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了。

    我之所以说那么多“废话”,是因为很多读者可能不太了解这些国家的崛起过程,以及为什么西周初年诸侯林立,到了春秋时期锐减到几十个,而到了战国时期,就仅剩7个了。

    言归正传,与上述四个大国相比,郑国就有点相形见绌了。但郑国虽小,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却不少。例如,郑国射出了武力反抗周天子的第一箭,从此开启了春秋争霸时代。“郑人买履”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本文所讲的故事,同样与小小的郑国有关。

    常言道,孩子是爹娘的心头肉,为人父母者哪有不心疼自家孩子的?即使是子女较多的家庭,父母难以一碗水端平,最多也只是对某个孩子多有偏爱,对某个孩子疏于关心,但不至于挑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唆使他们互相仇杀。但郑庄公的母亲却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

    郑庄公的母亲叫武姜,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与武姜共育有二子,长子曰寤生,次子曰叔段。但作为母亲,武姜却偏爱次子而厌恶长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寤生是在武姜睡着时所生,醒后方知,可见作为母亲,武姜的心也是够大。不同于其他顺生的孩子,寤生是先出来脚,后出来头。武姜因此难产,遭受了不小的痛苦。她认为,这个孩子倒着出生,天生大逆不道,所以给他取名“寤生”(即倒着出生)。很显然,武姜不懂得现代医学理论,孩子倒着生是因为胎位不正,跟大逆不道没有半点关系。加之寤生是头胎,武姜没有生育经验,一时手足无措,或者因为难产而受到痛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了头胎的经验,二胎一般就顺利多了。所谓“头胎看着书养,二胎当做猪养”,只可惜武姜似乎不懂这个道理。

    果然,武姜在生小儿子叔段时非常顺利,因此对他万般溺爱。按照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寤生被郑武公立为太子,这引起了武姜的不满,于是动起了废长立幼的歪心思。为此,武姜经常在郑武公面前称赞小儿子,好在郑武公明理守制,没有听从武姜之言。如果他跟晋献公一样,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寤生可能早就被废了。

    郑武公死后,寤生以长子兼太子的身份顺利即位为君,这便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位胆敢武力抗拒周天子的郑庄公。按理说,国君名分已定,武姜不应该再心生异念了。但郑庄公的即位非但没有打消她的非分之想,反而令她对这个大儿子更加不满了。

    既然靠合法手段不能上位,武姜便千方百计地为小儿子谋取利益,并暗中培养他的势力,以便日后能够取代郑庄公。为了加强小儿子的实力,武姜向郑庄公提出将叔段封到制邑(今郑州市上街区),但被郑庄公一口回绝,因为此地是战略要地,不能随意分封,如果失守,郑国将有亡国之危。武姜并不死心,又要求将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但此地也是个防守要冲,而且人口稠密,面积甚至超过国都,所以郑庄公再次拒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