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娘不要太偏心!
上一章讲到,郑国射出的一箭,不仅射伤了周天子,还将周王室在诸侯之间的威信击得粉碎,从此诸侯就更加视周天子为无物了。虽然大家表面上仍然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背地里却开始大肆兼并,弱肉强食,以至于诸侯国的数量从周朝建国时的800多个锐减至不足100个,后进一步减少到约40个。
经过300余年的不断兼并,有几个大国脱颖而出,即齐、楚、晋、秦四国。我在前文不止一次地提到,这四个国家十分特殊。
齐国首任封君为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灭商建周,立有不世之功,被封在了齐地。齐国不仅土地面积广大,而且地处沿海,有鱼盐之利,物产丰饶,商业发达,所以它从立国之初便是响当当的大国。
晋国首任封君为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成王少年时曾和弟弟一起玩耍,一时兴起,就拿一片桐树叶子当作硅玉(官员的印章)送给弟弟,并说要封他为官。古代帝王无论身在何处,身边都会有史官随行,以记录其一言一行。史官就将周成王的话记录了下来。
过了几天,史官提醒周成王,应该给其弟封官了。周成王很诧异,不解史官何出此言。史官便回答道,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成王以桐叶为硅玉,赠予其弟叔虞,并许以封官。君无戏言,周成王见此言已被史官记录在册,便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后又改国号为晋。所以,晋国属于周王室的近支宗室之国。
晋国初期面积并不大,但出了几位有为之君,比如史料记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所以晋国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唯一能够比肩齐国的诸侯国。
楚国先祖在周朝建立之前便投靠了周部落,并且在武王伐纣时多有出力。然而,周天子分封诸侯时采取“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宗旨,楚国姓熊,非姬姓宗室,因此在分封时只能靠边站,最后只得了个子爵封号。这也就罢了,后来楚君同其他诸侯国君共同入朝侍奉周天子,十分勤谨,周天子赐予其他诸侯国宝器,唯独没有楚国的份。此外,周天子会盟诸侯时,也不通知楚国。再加上楚国地处蛮荒之地,中原诸侯因此对其多有鄙视。
由于屡次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楚国与周王室和及原诸侯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以至于周天子曾多次出兵讨伐楚国。周昭王甚至在伐楚归来的途中淹死在了汉水。
由于楚国被长期不公正对待,所以楚君干脆破罐子破摔,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我楚国就是个蛮夷之邦,不必遵守你们中原那一套礼仪。既然不用遵守周礼,楚国自然也不会与邻国“讲信修睦”,而是对其一步步鲸吞蚕食。随着楚国国力的强盛,再加上与周王室的矛盾尖锐,楚国不再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而是自立为王,这也是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邦国。
此外,楚国历代国君都以开疆拓土为己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是一个地阔千里、车骑万乘的强国了,令中原诸侯再也不敢小觑。
相比之下,秦国的情况“最惨”。秦人的先祖只是周天子的马夫,地位低下,只因养马技术过硬,被周天子赏识,这才勉强给个“西陲大夫”的封号,封地位置也不好,在犬戎附近。周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大夫并不在其列,所以秦国最初连个最低等的诸侯都算不上。
但毗邻西戎,秦国却“因祸得福”,由于不断同西戎作战,所以秦人尚武,以英勇善战而著称,这也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将秦国称为“虎狼之秦”的原因。
秦国的机会,直到西周末期才出现。周幽王自导自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结果将西周烧成了“上周”,他本人也为自己“伟大的演艺事业”而献出了生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