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九州”吗?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九州”,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以九州作为中国的代称。但中国为什么会被成为九州呢?这要从大禹治水说起。

    大禹出身高贵,是黄帝的苗裔,父亲叫鲧,爷爷是颛顼。颛顼去世之后,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其传给了侄子。颛顼的这位侄子便是历史上的“五帝”之一帝喾。然而帝喾去世后,却直接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尧。大禹的父亲鲧和尧均属于黄帝的直系子孙,论起辈分,他比尧还要高。但不同的是,尧属于黄帝长子少昊这一系,而鲧则属于黄帝次子昌意那一系。

    当时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尧问部落首领们找谁治理水患比较好,大家都推荐鲧。鲧确有治水的才能,但尧却不同意,理由并不是鲧才能平庸,不堪大任,而是认为鲧人品不好,在部落里名声不佳。但首领们再三建议说:“相比较而言,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毕竟,治水又不是招女婿,要那么好的名声干什么,能够将活干得漂亮不就行了嘛。尧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其实尧之所以反对鲧治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人品有问题。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深受水患之苦,治水乃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后来大禹成功治水,舜帝禅位于他,由此就可以看出治水对一个政治任务的前途是何等重要。

    鲧是黄帝的直系后代,也有帝位继承权,如果他治水成功,尧的帝位就有可能坐不稳。

    虽然尧是一位颇有智慧的君主,但也同样面临帝王们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选谁当“继承人”。尧的儿子丹朱“不肖”,是个典型的二世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且能力有限,以致声名狼藉,大家都认为他不是当继承人的料。

    无奈之下,尧只能接受部落首领的推荐,让鲧来治水。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仍然时时面临着洪水的威胁,更何况是远古时期。所以,治水在当时是一件极其艰巨又极为重要的任务。

    相传鲧是城郭的发明者,他在部落的四周筑起一道围墙,这样既能防野兽和入侵者,又能抵挡洪水,可谓一举两得。总结起来一句话,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水,鲧的办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堵”。所以当尧任命鲧治水以后,他采用的还是这一策略,到处筑坝堵水。可是,经验主义害了他。由于洪水滔天,怎么堵也堵不住,9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鲧无计可施。

    当时舜已代理天子行政。他发现鲧治水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鲧被流放到羽山,并最终死在了那里。舜又任用鲧的儿子大禹,命他继续完成父亲的治水事业。

    父亲因治水无功而受到惩罚,大禹固然感到难过,但他并无怨言,而是立下宏愿,决意消除水患。由于大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治水事业当中,以至于他新婚才四天,就离家而去。这一走就是13年,还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深刻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又经过实地考察,决定改“堵”为“疏”,级疏通淤塞的河道,将水流引入大海。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大禹终于治水成功。

    随着水患的消除,大量陆地开始露出水面。大禹将这些陆地划分成9个区域,这既是后来的“九州”。他在各州开垦荒地,改造农田,整修道路,进行综合治理。

    待一切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之后,大禹将百姓迁到各州耕种这些土地,他们也就逐渐安定了下来。大量农田的开辟,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的耕地面积。耕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老百姓有了粮食,自然安居乐业,繁衍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