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九州”吗?-第2/2页
《史记》记载,九州的开辟首先开始于冀州,因为冀州是当时的行政中心。大禹首先完成了黄河壶口的水利工程,又疏通了衡水、漳水,然后治理梁山,开发土地,进行耕作。
忙完了冀州的事,大禹又把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土地开辟为兖州;将大海到泰山之间的土地开辟为青州。
滨海地带虽然土地富裕,但含碱量高,所以大禹又针对土地的盐碱问题进行了治理。由于这两个州靠海,所以这里不仅可以生产农产品,还出产海产品和畜牧产品。
大禹还将泰山到淮水之间的开辟为徐州;将淮水到大海之间的土地开辟为扬州;将荆山到衡山南面的土地开辟为荆州;将荆州和黄河之间的土地开辟为豫州。
此外,大禹还在西部开辟了梁州和雍州。
大禹还对这些地区的江河进行了治理,或引导其汇入大海,或将其注入黄河。他还在湖泊附近筑起堤坝,并且平整了位于高地和低地的农田,确保人们可以人在这些土地上安心地居住和耕作。至此,大禹治理好了全国所有的山川、河流和土地。从此九州归于一统,百姓安居乐业。
尧的儿子丹朱是个二世祖,而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器,所以舜和尧一样,也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另一方面,大禹因为成功治理了水患,在民间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所以舜最终只得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舜逝世以后,大禹为其服丧3年。他效仿舜当年避位的做法,假装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到了阳城。但部落首领们并不去朝拜商均,而是去朝拜大禹。“再三推辞”之下,大禹才继承了天子之位。
大禹晚年,皋陶被推举为帝位的继承人。虽然皋陶享有较高的威望,但天不假年,他早早地去世了。后来大禹又选中了伯益,并委之以国政。卸任之后,大禹到东方巡视,到达会稽,并死在了那里。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东巡守,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这里的“益”即指伯益。可见,大禹去世之后,帝位应该由益继承。所以益为大禹服丧3年,并效仿舜礼让丹朱、大禹礼让商均的做法,假意要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了箕山之南。但出乎预料的是,部落首领们不去朝拜益,而是纷纷归附于夏启。司马迁给出的解释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冾”。意思是说,大禹的儿子启是个贤德之人,天下人都有意让他当天子。
但伯益由于辅佐大禹时间不长,资历太浅,天下人并不怎么认可他。所以伯益未能登上帝位,而是由启继承了天子之位。
启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有人认为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禹死之时仍然实行的是禅让制,虽然已经流于形式),死后直接将帝位传给了儿子。中国从此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传位模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世袭制度。所以,夏启是世袭制的开创者。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前后共存续400余年。夏之前的中国社会,只能算是部落联盟时代,而尧舜禹则是由部落联盟向正式的国家过渡的时期。但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录,所《史记》对夏朝的记载并不多。
400多年后,夏为其治下的诸侯商部落所灭。作为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是靠仁义得到了天下。“网开一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但商汤却以“网开三面”而为天下所称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章《“网开三面”的商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