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你知道“孝顺”二字的来历吗?



    孝道是中华传统第一美德,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过去人们交友,首先注重的便是这个人是否孝顺,然后再决定是否与之结交。理由很简单,试想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能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吗?

    中国古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王郎卧冰、孔融让梨等。

    但俗话说爱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施以慈爱和关怀,子女投桃报李,自然对父母孝敬有加。但如果父母对子女非但不疼爱,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子女还能报之以孝吗?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但舜做到了。这是《二十四孝》将舜列为第一的原因。

    据《史记》记载,舜早年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舜出生于山西虞乡,姓姚,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贤德,可是生母在舜小的时候就生病过世了。舜天性至孝,当别人提起他的母亲,他总要痛哭一场,每逢他母亲的忌日,他也会伤心痛哭。

    他虽然出身于高贵的黄帝家族,但由于家道中落,到舜出生时,他的家庭境况其实与平民差不了多少。舜曾经耕过田,捕过鱼,制作过陶器,还做过买卖,可见其家境并不富裕。

    舜的父亲名叫瞽叟,他不仅眼瞎,而且心肠很坏,对舜很极其不好。舜的生母去世不到三年,尚在守丧之期,瞽叟便娶了后妻,由此可见其薄情寡恩。常言道“云里的日头、门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这是四种最毒辣的东西。

    舜的这个继母极度自私,凶恶狠毒,她百般宠爱自己生的象,却对舜时时虐待。象在她的影响下,也对哥哥非常傲慢,毫无兄弟之仪。因此舜的日子很不好过。

    这三个人合起伙来欺负舜,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舜动辄打骂,甚至施以重罚。但舜却每每隐忍,始终恪守孝道,对父亲、继母以及继母的儿子,都悉心侍奉,待之以诚,从未表现出丝毫的怠慢和怨言。

    但舜的谦让和隐忍,并没有感化他们,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舜,甚至萌生了杀死舜的想法。但舜假装不知,每次都运用智慧巧妙地化解危机。每当他们设计陷害舜的时候他,舜都机智地躲起来,让他们找不到他;每当他们有求于舜的时候,舜又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精心地侍奉他们。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理房顶,等他上去后,继母就把梯子撤去,并在下面放起火来,企图将舜烧死,幸亏舜随身带了两个草帽,将它们用作“降落伞”,从房顶飘落下来,这才逃过一劫。

    又有一次,父母叫舜挖井,当挖到深处时,后母和象却从井口往井里倒土填石,掩埋水井,企图把舜活埋在井里。他们以为这回舜死定了,便马上开始瓜分舜的财产。

    象得意洋洋,坐在舜的屋子里,弹着舜的琴,愉快地哼起了歌。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舜对他们的阴谋早有警惕,在挖井的时候,特地在侧壁挖了一条可通向外面的暗道。他们虽然把井填平了,舜却从暗道里逃出生天。

    当舜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惊讶得差点连眼珠子都掉出来了,以为舜有天神相助,从此不敢再生邪念。

    面对父母和兄弟的如此迫害,舜无法继续在这个家生活下去,只得离家出走。

    舜离家后,在姚头村学过烧陶瓷,在三交河钓过鱼,最后来到圈头村的历山山坡上开荒种田。

    舜的不幸经历和至孝顺行为最终感动了上天。舜在历山耕田,大象来帮他耕地,飞鸟也来帮他耘田。舜在雷泽打渔,常常把容易打渔的地方让给年纪大的人。他的善行感动了雷泽地方的人,当地人也慢慢受到舜的感化而变得和睦相助了。舜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负夏一带经商做生意。因他品德高尚,处处为别人着想,不欺诈,因此在民间威望很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