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你知道“孝顺”二字的来历吗?-第2/2页
几年后,舜盖起了房屋,圈养了大批牛羊。出于对父母的孝心,他不计前嫌,把他们接到历山居住。他的名气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人效法舜的做法,时间长了,就把“效舜”说成“孝顺”,这就是孝顺的来历。
后来,部落联盟长尧日渐年迈,需要寻找一位接班人。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帝位的继承人。所以尧帝遍访贤能,希望能够早日确定继承人。
有一日,尧帝来到洪洞县万安镇东圈头的历山,见一个人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在犁辕上拴着一个簸箕,耕牛走得慢了,他就敲一敲簸箕。尧帝很奇怪,便问:“你为何不鞭打耕牛而敲簸箕呢?”这个人道:“牛每天竭力耕作,用汗水换来五谷供我衣食,我再鞭打它,于心何忍?再说,我打黄牛,黄牛嗔,打黑牛,黑牛怪,不如都不打,不管那个牛走得慢了,我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认为我打黑牛,黑牛又认为我打黄牛,就都快了,我是为了耕地,何必打牛呢?”
尧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心想:“走访了那么多地方,这是我遇到的第一贤人,他对牲口都这样慈悲,一旦执政,定会爱民如子。
尧帝让部落首领推荐帝位继承人,首领们也都一致推荐舜,其主要理由就是舜是至孝之人。他们认为,对于屡次陷害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兄弟,舜都能宽以待之,对老百姓自然不会差。所以大家都异口同声地推举舜继承帝位。
后来,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并让九位王子侍奉于舜的左右,来学习舜的品德。尧帝又让舜掌管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想通过这些进一步考察舜的才能。尧看到舜都把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好,就命舜执管行政业务。
舜登上帝位以后,还像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勤谨恭顺,甚至还把象封为诸侯。
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舜决定向天下广布伦理道德,倡导做父亲的要讲道义,做母亲的要讲慈爱,做兄长的要讲友善,做弟弟的要讲恭谨,做儿子的尽孝道,从而促进家庭和睦,改善社会风气。
《史记》对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由此可见,舜的孝,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是艰难的孝,非凡的孝,舜不愧为天下大孝第一人。
舜20岁因孝而闻名,30岁被尧举用,50岁代理天子政务,61岁正式接替尧的帝位,共在位39年。
舜知人善任,选择品德好、能力强的人协助治理国家事。比如,他任命大禹治水,完成了尧未竟的心愿。
大禹也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他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禹的功绩很多,他不仅成功治理了水患,而且还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直至今日,我们仍然把九州作为中国的代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