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帝制时代的来临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帝制时代。夏、商、周、秦和西汉其实一直都在做“试验”,内容就是哪种制度更适合保持全国统一。夏商实行羁縻宗藩制;周朝实行封建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则在秦朝的基础上退了一步,在周朝的基础上进了一步,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直到西汉中后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才开始逐渐成熟,不再实行所谓的羁縻制、封建制、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而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虽然后继王朝一般会对前朝的制度进行改进,但中央集权制却没有被废除,而是在逐渐强化。

    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也正是进入我所说的“复读机”模式,陈胜吴广高举义旗,吹响了灭秦的冲锋号,后来刘邦修成正果,建立了汉王朝,从此中华民族的主体便有了自己的名字—“汉”。刘邦去世以后,文景武昭宣励精图治,国家从战乱中得以恢复,并逐渐走向了强盛。汉武帝北逐匈奴,南服百越,凿空西域,是中国的领土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也奠定了后世2000年中国的基本版图。但自汉元帝以后,汉王朝开始由盛转衰,后有发生王莽篡汉,和赤眉绿林起义,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西汉宗室刘秀攻灭各路叛军,遂建立东汉,中国再次恢复元气,王朝也再次进入大治时代,其国力之鼎盛,直逼汉武帝时期,以至于陈汤在攻打西域时向黄帝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壮语。

    然而,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守成之君渐渐忘记了祖先筚路蓝缕,开国之艰难。他们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了解民间疾苦,而是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黄帝带头腐化堕落,贵族自然竞相效仿,而他们所挥霍的,则是民脂民膏。久而久之,民众不堪重负,再加上皇帝昏庸,外戚和宦官专权,国家再次陷入混乱局面,有实力的诸侯开始割据一方,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历史便进入三国时期。

    司马氏建立晋国,其首任总裁司马炎还算个贤明之君,已历经战乱百余年的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开始复苏,一度出现大治局面。然而好景不长,晋国黄帝的玉玺还没用习惯,八王之乱就爆发了。这场皇族之间的内斗波及到了整个社会,使中国北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导致吸进灭亡。

    趁中原战乱,强大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入主中原,汉人几无立足之地,只能“衣冠南渡”。此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而南方则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在此期间,中华民族遭遇来了空前浩劫,“汉人”几乎到了灭种的地步,中国人口也由鼎盛时期的约7000万人锐减到约1500万人,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以至于中国元气大伤,直到宋朝才稍稍恢复。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自西晋末年300余年,中国大地上战乱不断,最后统一于隋。隋朝虽然也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但它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结束了300余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国再次归于统一,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基础。

    隋文帝杨坚虽然篡自己亲外甥之位实在不够光彩,但他称得上是一个有为之君,不但开创了“开皇之治”,而且收服了嚣张跋扈的草原民族,被尊称为“天可汗”。历经300多年的战乱,中国人似乎都已经忘记,和平是什么景象了。就在人们都以为苦难即将到头的时候,历史却又开了个大玩笑。

    杨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确是一把好手,但他在立嗣问题上却犯了严重的错误,偏听偏信,以至于背弃宗法制度,废长立幼,其继任之君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隋炀帝。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不恤民力,倒行逆施,穷兵黩武,在很多事情上操之过急,以至于民怨沸腾,盗贼四起。加之晋朝以来形成的门阀政治并未消除,所以国家很快陷入动荡局面。各地英雄好汉纷纷举起义旗,起兵反隋,而门阀贵族们则磨刀霍霍,以待时机,其中的代表便是太原留守李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