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帝制时代的来临-第3/5页
这套制度的确消除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但它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常备军数量庞大、调兵制度僵化、军令死板、将领无法因时因势改变作战策略等。所以我们在读《宋史》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皇帝下令任命某某几位将军担任此次战役的统帅,分几路进兵,进兵路线是什么,到哪里会师等等。君命难违,所以将领在战场上根本放不开手脚,再加上多路大军无法齐头并进,而且互不统属,或争功冒进,或见死不救,或孤军深入,或被各个击破。这是宋朝改革军制后带来的最大弊端,并一直到延续到南宋。
有人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并不正确,宋朝既不贫,也不弱,只是军事制度僵化,才导致对外战争连连失利。
此外,宋朝是文人政治的黄金时代,宋朝名相富弼曾“嚣张”地对皇帝说:“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为了反对宋仁宗立外戚为高官,包拯曾直接冲到玉阶之上,与皇帝“对骂”,说道激动之处,唾沫星子乱飞,皇帝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耐着性子听包拯数落,这个场面,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除了文人政治,宋朝也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唐朝以诗冠天下,宋朝以词传后人,宋词将中国文学带上了新的高峰,其间更是人才辈出。例如,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便占了六位。
宋辽两国正在为百年和平局面欢庆的时候,白山黑水之间悄然崛起了一个小部落,那就是女真。它迅速发展壮大,并且战斗力强悍,承平日久的耶律们早已不习战事,所以猛安谋克们以摧枯拉朽之时迅速摧毁了在宋人看来几乎不可战胜的大辽。
但辽国的覆灭并没有让宋朝感到唇亡齿寒,反而主动与女真人媾和,双方夹击辽国,企图借此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
但直到辽国灭亡,金人南下,宋朝才像个醉汉一样惊醒过来,只可惜为时已晚。
由于宋背盟在先,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便以宋招降纳叛、背盟弃约为借口起兵伐宋。骁勇善战的辽人尚不是金人的对手,何况军制僵化的宋朝!所以金军长驱直入,直接打到开封城下,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就此发生了。宋徽宗、宋钦宗、赵宋皇族和大臣全部做了金人的俘虏,而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却幸免于难,并逃到了临安,建立了南宋。
但南宋自立国之初就面临着金人的威胁,好在将士奋勇杀敌,这才使一度濒临灭国的南宋转危为安。
历史的怪圈不仅笼罩着汉人政权,对异族政权同样适用。由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猛安谋克们也开始腐化堕落起来。一如当年的辽国,就在金人醉生梦死之际,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开始一步步壮大起来。
于是历史的一幕再次上演,统一蒙古诸部的成吉思汗肯定练过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武功,当年金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灭了辽国,蒙古人则以同样的方式将金国从地球上抹去。
然而,宋人似乎记吃不记打,忘了当年金国灭辽后的沉痛教训。当蒙古灭金时,宋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幸灾乐祸地嘲笑起来:“敌人相攻,我国之福,吾何患焉。”
灭掉了金国,又平定了西夏,蒙古人便把目光投向了南宋这只肥羊。此时再割地求饶,纳贡称臣,玩文字游戏什么的都无济于事了。
在蒙古人的持续打击下,文天祥慨然赴死,陆秀夫背着幼主在崖山蹈海自尽,宋朝就此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灭宋以后,蒙古人建立了一个版图空前广阔的大帝国,但马背上的民族可能没有学习过管理学,他们习惯于牧马放羊,却不会种地打粮。蒙古人吸取了辽和金灭亡的教训,认为中原文化只会腐蚀其心志,堕落其筋骨,所以他们不习汉化。不仅如此,元廷还对汉人横征暴敛,并采取残酷的压迫政策,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作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拒绝接受汉人的文教礼仪,却学会了贪污**和阶级对立。习惯骑马打猎的蒙古人不会治理汉地,便将其委托给地方豪强大族。朝廷本来就已经对百姓课以重税了,豪强们还要趁机分一杯羹,于是民众的徭役负担越来越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