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帝制时代的来临-第4/5页
当民怨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又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各路豪杰群起而响应,早已腐化堕落的元廷无力招架,也开始像当年的辽和金一样,节节败退。
朱元璋便是这些豪杰当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但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当别人和元廷死磕时,他却埋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待双方拼得你死我活后,他出来收拾残局,击败各路武装,将元廷驱逐至漠北。
于是,继汉唐宋之后,一个崭新的大一统王朝诞生了。
但遗憾的是,明朝共历16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明孝宗朱佑樘能够称得上是贤君英主之外,其他皇帝多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奇葩”。有的皇帝葬送于太监之手,比如明英宗朱祁镇;有的皇帝视战争为儿戏,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有的皇帝是大姐控,比如明宪宗朱见深;有的皇帝喜欢得道升仙,比如明世宗朱厚熜;有的皇帝喜欢做木匠活,比如明熹宗朱由校;还有的皇帝表面上勤于政事,但实际上是瞎折腾,比如明思宗朱由检。将这些家伙历数一遍,发现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就是不会当皇帝。
朱元璋是个武夫,所以精力充沛,还喜欢大权独揽,于是直接废除了三省六部制,搞了个内阁,并且创立了票拟和披红制度。三省六部被裁撤之后,内阁官员成为了帝国的真正掌权者,但他们议定的方案又必须经过太监的披红,所以太监成了皇帝与内阁之间的关键人物,这直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太监专权,以至于几次将国家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更要命的是,明朝皇帝都“谨遵祖训”,坚持明初的闭关锁国政策,片板不许下海。当时正直大航海时代,中国就此与世界先进文化、先进制度和先进科技失之交臂。
明朝末年,历史再次重演。由于天灾**接二连三地发生,导致阶级矛盾日渐尖锐。而且明朝的边境也不平安,先是日本入侵朝鲜,后是女真人二次崛起。当时恰巧陕西发生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以致饿殍遍野,易子相食。
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造个反呢,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就是造反起家的吗?万一成功了,那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民间当时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这首诗反映了农民的诉求,也反映了李自成起义的最初目的。
这场农民起义从明朝天启年间开始,到清朝顺治年间平灭,前后历时将近40年,在中国历史上绝有仅有!
日薄西山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女真人的夹击之下很快走向了灭亡。
明亡之后,女真人二次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经过数百年的“进化”,女真人这次成熟多了,他们不再排斥汉文化,而是积极学习吸收,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汉文化的忠实拥趸,乾隆更是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人共享受了四次较长的和平时期,第一次是从汉初到汉宣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对外征战的年代不算);第二次是从唐初到天宝末期;第三次是从北宋中期到末期;第四次是康雍乾时期。康雍乾三代共历时130余年,期间中国人口大量增长,疆域空前扩大。除秦朝奠定的基本版图外,清朝又先后收服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约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朝之前,中国历朝历代可能对这些地区有过短暂的管辖,但它们始终与中央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直到清朝才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所以,清朝对中国的人口繁衍和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