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帝制时代的来临-第2/5页
李渊出自关陇贵族集团,又有高人点拨,为了防止自己起兵之后突厥人端了自己的老巢,李渊主动求和,称臣纳贡,与突厥结为姻亲,以稳定双方关系。然后,李渊起兵直奔隋朝的都城。相比之下,瓦岗寨等一众“诸侯”只知道攻城略地,却不不晓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以至于空有百万大军,但却坐失良机。
最后京城长安及关中地区为李渊占据,再加上李世民带领一帮悍将南征北战,最终定鼎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辉煌的朝代—唐。如果不将唐高祖李渊计算在内,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开始,到唐玄宗开元盛世结束,中国享受了100多年的和平时期,这在历史上极其罕见。
虽然中间发生了“武周代唐”、“神龙革命”、“唐隆政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但这仅限于皇族内斗,并未殃及普通百姓。
得益于100多年的和平时光,唐朝在文化上取得了空前的辉煌,诞生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号和使人,如韩愈、杜牧、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等。他们为后世中国创作了无数的优美诗篇。
除了文化,唐朝在武功方面取得了同样辉煌的成就,中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成东到大海,南到交趾,西到中亚,北到西伯利亚。中华文化、技术和工艺也随之远播四方,影响了世界的进程。
但国家承平日久,人们又渐渐忘记了祖先创业之艰难,即使像李隆基这样的雄主,在晚年也开始怠惰起来,以至于藩镇坐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盛极而衰。
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大唐帝国不复往日的恢弘气象,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并未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最后反噬唐帝国。
自此,中国似乎再次回到了战国时代,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轮番登场。那时候流行的一句口号是:“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相比之下,周世宗柴荣算是五代皇帝之中最年轻有为的一位,奈何天妒英才,要不然他很有可能统一全国,也就没有赵宋王朝什么事了。
由于周世宗英年早逝,其子年幼,大权便落在了时任都点检的赵匡胤之手。
既然是皇帝没有种,谁兵强马壮天下就是谁的,赵匡胤自然也想过一把皇帝瘾。于是,他辜负了周世宗的重托,以契丹犯边为由带兵出征,走到半路却来了个“黄袍加身”,篡了柴氏的江山。去的时候是将军,回来的路上就成皇帝了。但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行为,多少有点不太仗义。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便是开辟宋王朝300年基业的宋太祖,宋朝也是继汉朝和唐朝之后又一个文治灿然的王朝。
大宋建立之后,天下并不太平,东南有越国和南唐,南方有楚国和南汉,西南有蜀国和大理,西北有党项人和北汉,北方更有强大的契丹。为了统一全国,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一生都在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所有南方政权和北汉,大致光复了中原故土。
但由于当年石敬瑭卖国求荣,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给宋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所以宋朝屡次兴兵伐辽,希望能够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均大败而归,最后只得签订《澶渊之盟》,来稳定宋辽两国的关系。
除了辽国,西夏也时不时地骚扰宋境,宋既无法剿灭,又无法招安,只能效仿《澶渊之盟》,又与西夏签订了类似的合约。
宋朝在建国之初战斗力并不弱,但为什么后来对外作战屡屡失利呢?究其原因,还要从安史之乱以后的繁镇割据说起。
藩镇其实就是地方节度使,军政大权一把抓,俨然是个土皇帝。如果中央政府稍微软弱,节度使便可能脱离中央的管辖,自立为王。这也是唐朝中后期至宋初一直战乱不断的根源。为了消除繁镇割据的隐患,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开始“罢功臣、释兵权、制将帅、立兵制”,全盘推翻了唐以来的均是制度,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直接由皇帝掌握,掌管军事的枢密院由文官担任,只有在发生战争时才临时指定统兵的将帅,从而将“发兵权”与“掌兵权”分开。而且,宋朝规定将帅必需定期换防,从而造成将不知兵,并不知将的现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