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夏商周三代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儒家对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推崇备至。其实,那个时代并没有儒家学者想象的那样美好。所谓的禅让,只不过是因为舜部落强大起来,取代了尧部落,做了天下共主;而禹部落强大起来,又取代了舜部落,做了天下共主。但由于大禹治水成功,水患消除,陆地面积开始增加,生产力开始发展,物质开始积累。于是,私有制开始产生了,人们不愿意再共享生产资料,而是单独过起了“小日子”。平民尚且不愿于人分享生产资料,何况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君呢?所以,大禹任天下共主期间是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的时期。

    插个题外话,史书上称的“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等人物极有可能是指该人物所在的部落,或者是该部落的世袭封号,而不是指具体某个人,要不然史书中的很多事件便无法解释,因为很显然,一个人不可能活好几百岁。

    从夏朝中后期到西周,中国实行的是奴隶制,而且传位制度也不成熟,有时是父死子继,有时又是兄终弟及,这说明中国尚未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直到周朝建立,这种情况才有所扭转。

    武王灭商后,周朝实行“封建诸侯以为屏藩”的制度,即将上古先贤的后裔、前朝王室的后裔、周王朝的宗室和有功之臣,按照远近亲疏、功劳大小,每人分封大小各异的一块土地。据史料记载,周初共分封诸侯多达800个。

    这些诸侯可以看作是周天子的代理,帮助他治理全国。有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周天子不直接控制全国呢?这样不是权力更大,税赋更多,实力更强吗?

    周天子肯定也是这么想的,但引用《甄嬛传》中的一句话,“臣妾做不到啊”。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交通极不便利,通信极不发达,所以周天子能够控制的区域相当有限,仅限于方圆一二百里的王畿之地。王畿以外,周天子鞭长莫及,只能分封给诸侯,由其代为治理。

    但为了确保周天子的绝对权威,周王朝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周天子拥有六军;大诸侯拥有三军;小诸侯拥有一军。此外,各诸侯国需要定期向周天子纳贡,需要定期朝拜周天子。如果遇到战事,周天子发出诏命,周后有义务随周天子出兵。如果周天子有难,诸侯也有义务率兵勤王。

    而且周王朝规定了各种礼仪和制度,以约束诸侯,比如嫡长子继承制,比如不得让女人干政,比如未经天子允许不得擅自出兵讨伐其他诸侯国等。此外,周王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诸侯国按照功劳和亲疏被封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例如,鲁国为公爵;齐国为侯爵;燕国为伯爵;楚国为子爵;许国为男爵。而秦国则因为地位太低,一直没有得到封爵,直到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才被封为伯爵。所以秦国是诸侯国中封爵最晚的一个。

    诸侯得到了土地,便率领族人去封地居住,他们的封地被称为“国”。既然是国,国君不能是光杆司令吧?所以这些诸侯就藩之后也开始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班底。但俗话说偷鸡还得有把米呢,你不对臣子封官许愿,谁愿意跟着你干?于是,诸侯又将自己的封地分成若干份,分给自己的臣子和亲属,这些从诸侯手中拿地的人被称为“大夫”,他们的封地则被称为“食邑”,有时也称为“家”。

    大夫获得了封地之后,总要招人去治理吧,于是他们再次将自己的封地分割,封给为他们办事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士”。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子、诸侯和大夫是贵族,而士不在其列,但他们的地位仍然高于平民。就这样,周朝建立起一个“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五级统治体系,将一个个互不统属的诸侯国组织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整体。

    这套制度在西周初期运转得相当顺畅,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没有“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退”,开始逐渐跟不上时代了。饶是如此,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震慑力。例如,西周最后一任国君周幽王导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结果诸侯看到王畿狼烟四起,以为天子有难,便纷纷率兵勤王。由此观之,直到西周灭亡,这套制度都还算行之有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