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夏商周三代制度的演变-第3/3页



    秦国先祖最初只是周王室的马夫,因养马有功,受到周天子赏识,被封为“西陲大夫”,封地毗邻西戎。大夫虽然也属于贵族,但连最低等的诸侯都算不上。而且由于与西戎做邻居,秦部落时长受到戎狄的攻击。但秦却“因祸得福”,由于连年与戎狄作战,秦人尚武,民风强悍,这为秦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破镐京,秦的机会才算来临。时任国君秦襄公抓住此次机会,率兵勤王,并拥立周平王即位。后来平王东迁,秦襄公又一路护送。有感于秦襄公的恩德,周平王封秦为伯爵,自此秦国才正式跻身诸侯行列。

    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都有吞灭其他六国之志。最后天下之所以归秦,不仅在于秦人尚武,能征善战,更关键在于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连续出了7位有为之君,他们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六国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秦国,比如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等。秦穆公用百里奚,遂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遂强弱秦;秦惠文王用张仪,遂破六国的合纵之计;秦昭襄王用范雎,遂行远交近攻……所以,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靠的是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

    六国归于一统之后,秦始皇决定统一各种制度,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诸位万不可小瞧这几个字的影响力,这项政策是中国后世2000多年始终保持统一的基础。相比之下,欧洲小国林立,语言多用拉丁文,却各自不同,这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情景如出一辙。欧洲之所以没有实现统一,缺少的恰恰是统一的制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