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夏商周三代制度的演变-第2/3页



    然而,由于周朝在分封诸侯时采取“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宗旨,所以厚此薄彼,有的诸侯国自建立之初便是响当当的大国,如齐国、鲁国等;但有的诸侯却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最典型的就是楚国。楚国先祖在周朝建立之前便投靠了周部落,在武王灭商时也多有出力。楚君心想,我纵然不是姬姓诸侯,但凭我的功劳封个伯爵应该可以吧。但结果确实,楚国只捞到一个子爵,这令楚人气愤不已,从此开始与周王室龃龉不断,以致最后刀兵相向。后来,楚国干脆不再准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而是兀自称王,成为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的国家。

    其他诸侯国虽然表面上遵守周礼,其实背地里小动作不断。经过将近300年的兼并,到了春秋初期,齐、楚、晋、秦四国已经称雄“国际”,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春秋五霸”时期,先后诞生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五位霸主。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代替天子行使征伐之权,公然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国。

    除了诸侯争霸,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粉墨登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像刚刚开放的集市,热闹非凡。

    就这样过了400年,晋国的三个大夫逐渐做大,架空了晋国公室,后来干脆将晋国一分为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从奴隶制过度到封建制。

    经过600年不断兼并和相互攻伐,周初分封的800诸侯到了春秋早期还剩不到100个,到了春秋中期进一步减少到约20个,到了春秋末期则仅剩7个了,这7个幸运儿就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孔子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因此非常向往上古先贤时代,但如果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恐怕又要向往春秋时期了。因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争霸”为目标,而战国时代则以“灭国”为主线。其战争规模之大,战况之惨烈,可谓空前绝后。

    且不说“三家分晋”之后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时期有四个国家脱颖而出,它们分别是地处南蛮的楚国、地处沿海的齐国、地处西陲的秦国和地处中原的晋国。这四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都有其各自的非凡经历。

    齐国首任封君为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灭商建周,定鼎天下,立有大功,因此被封在了齐地。而且齐国地域广袤,物产丰饶,有鱼盐之利,商贾云集,所以富甲一方。因此,齐自立国之初便是响当当的大国。

    晋国首任封君为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周成王年幼时,曾与弟弟一起玩耍,一时兴起,就将一片桐叶送给弟弟,并说道:“我将硅玉赐给你,以后封你做官。”这个言论被史官记录了下来。后来周公询问,成王认为只是兄弟之间的游戏,不能当真。但周公说,天子无戏言。所以,周成王便将弟弟叔虞封在了唐地,后改国号为晋,这便是典故“桐叶封弟”的出处。所以晋国属于周天子的近支宗室,爵位较高。而且晋国历史上除了几位有为之君,比如史料记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而他的儿子晋文公则是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为子孙后代打下了一个强盛的晋国。直到“三家分晋”,晋国都是中原地区唯一能够与楚国相抗衡的国家。

    前文已经简单阐述了楚国历史。自从楚君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便逐渐开始疏远周王室,以至于后来不再向其纳贡,也不再朝拜周天子。此外,由于楚国地处蛮荒,中原诸侯对其多有鄙视。所以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再遵守周礼的约束,开始大肆扩张领土,侵吞周边国家。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疆域最辽阔的诸侯国,任何国家都不敢再小觑于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