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太和殿国军受降,平津地大员接收-第2/3页
时有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命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祝书元执戴笠亲笔信亲赴北平行辕面见李宗仁长官。祝书元能拿到戴笠的背书,有三种可能,一是当年便是奉军统之命出任华北政府内务次长,兼任故宫代理院长;二是在内务次长兼代理院长任上被军统策反;三是日军投降后,祝书元走了门路,找到了具有生杀之权的戴笠。显然,特工之王的背书发挥了作用,祝书元又将自己历年所藏文征明、郑板桥、何绍基的古画,以及北京书画院画家陈半丁、黄宾虹的画作进奉,李宗仁遂在北京汉奸名单上将祝的名字涂掉。
对于其他华北政权的次长以上官员,戴笠则以北京行辕的名义设下鸿门宴、遍发英雄帖,众汉奸知道宴无好宴,然慑于戴笠之淫威,虽心怀忐忑,但不得不去,不敢不去。于是,戴笠杯酒抓众奸,王承敏以下伪政府官员,悉数入狱。早死者,如汤尔和、朱深,倒是享受到生前富贵、死后尊荣,虽也是背负一世骂名,倒是眼不见,心不烦,比王承敏等人免遭了现世报。在民族大义面前,气节一词,忠奸立判。对于士子来说,真是重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945年12月,抗战胜利的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到光复后的北平巡视,宣慰北方同胞。13日上午在太和殿前广场,向北平大中学生发表演讲,十一时,在故宫留守的张庭济陪同下参观三大殿。时过两月,太和殿尚保存着**受降的签字桌,蒋介石夫妇依次参观武英殿,欣赏古物,中午蒋介石夫妇在绛雪轩用餐,下午继续游乾清宫、长春宫、养心殿、储秀宫、乐寿堂、养性轩、皇极殿等处,可谓尽一日之力,尚意犹未尽。蒋介石对十全老人乾隆印象深刻,发出赞叹,在其日记中写道:“想见其人规模宏伟矣”!
遥想当年,蒋介石在北伐大业已成之时,于西山碧云寺告慰先总理孙中山后,曾第一次游故宫,而再次游故宫,是在1929年处理西北军冯玉祥问题之时。如今,抗战胜利,中华光复,已是第三次故地重游。蒋中正身为大国领袖,一生奉中华文化为正溯根本,人如其名,其介如石,中正刚毅。
抗战胜利光复后对平津之敌产、伪产的接收,是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次政治考验。其结果令人失望,接收大员的五子登科,致使国民党抗战时期积攒起来的名誉如秋风落叶,接收大员成了“劫收大员”。抗战时期尚能艰苦卓绝,而一旦胜利凯旋坠入温柔富贵之乡,这种反差的冲击太大了,这足以引起人性方面的反思。对这一点,当时相对处于劣势的**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早在延安时期,***就号召***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提出当以李自成、洪秀全作为反面教员,视全面夺取政权为进京赶考。
暂且不论国民党军政大员的接收,文博人对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回归、光复,叫做复员。因在重庆时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已组织了以杭立武为主任委员,马衡、梁思成、李济为副主任委员的“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复员工作本应由院长马衡主持,但此时马衡在重庆组织西迁文物的聚集及东归工作,难以分身。故杭立武委派沈兼士为平津区特派代表,主持北平、天津地区文教单位接收事宜,委派蒋复璁为教育部京沪区特派代表,主持江南地区文教单位接收事宜。
单说沈兼士为特派代表的平津区接收小组,由考古学家唐兰任副代表,又经马衡、梁思成引见,杭立武同意时年31岁的王世襄出任助理代表。平津区接收小组会同留守北平的故宫博物院总务处长张廷济一道负责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交接工作,同时负责北平、天津地区流失文物的清收。
1945年10月23日,沈兼士一行前来北平接收北平故宫博物院祝书元移交的手续和清册。之后,祝书元和齐之彪去职。故宫博物院人员机构一如旧制,依然是三馆一处,沈兼士受理完故宫博物院本院一事,仍任文献馆馆长,张庭济仍任总务处处长。外三殿的古物陈列所,仍由张允亮负责,各依旧制。午门五凤楼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历史博物馆,则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垣的弟子余逊兼任主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