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太和殿国军受降,平津地大员接收
1945年8月15日清晨,标有特大字号“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率先出现在战时首都重庆的街头,军民争相购买,山城一片沸腾。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自1931年“九一八”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过中**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以日本战败投降终结。
上帝让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日本欲蚕食中国,中国反如浴火凤凰,涅槃重生,反啄而胜之。
反观1942年4月,出访美国的宋美龄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长文《如是我观》:“西方人往往以为中国是一个富于美术及哲学风度的民族,必不会表现出斯巴达式的尚武牺牲精神。我们的行动和事实,已证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投降一事,为今日中国字汇中所没有;成仁取义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我中国每一个国民的心中。”
抗战的胜利,为中国崇文尚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下了最好的注脚,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45年6月26日,中国因最先进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而被列为联合国的第一签字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并被允许使用中文签字。在这次会议上,中文被确定为联合国使用的五种语言之一。自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被确立下来。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在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特派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降书。
蒋介石电令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在于北平接受华北日军投降,受降仪式的时间定为1945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的国庆日。受降地点定在紫禁城太和殿广场。
遥想当年,庚子年八国联军、1937年侵平日军在此地举行过阅兵式,那时外族作为战胜国,在侵略地国家的心脏举行显耀武力的。如今,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最终接受入侵者的投降,笑在了最后。
雄县人孙连仲在“七七事变”后,率部在房山、娘子关等地持续抗敌,所部损失过半。所余将士在台儿庄以死坚守,“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退过运河者,杀无赦!”这是当时孙连仲给师长池峰城下达的命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慷慨悲壮之气仍令人动容。作为军人,故宫受降达到了孙连仲戎马一生的顶点,这是他坚决抵御外侮应得的荣耀。
孙连仲接到谕令后即派受降指挥所少将吕文贞,前来古物陈列所接洽、安排布置受降仪式事宜。
太和殿,民间俗称金銮殿,被赋予了不一般的意义。之前,张允亮即主持召开会议,安排人员撤展,将文物坚壁清野,粉刷太和殿、修缮殿前广场,并和军方一道布置会场。
太和殿外高挂两面青天白日旗,侧面挂盟军国家旗帜,布置一排长桌为受降桌,上覆军绿桌布,届时通知邀请在北平的盟军、外交使团、中外媒体记者前来观礼和报道。
是日,在故宫太和殿前,孙连仲接受日军华北方面军根本博中将的投降,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根本博解下并递交代表军人荣誉的佩刀。北平受降仪式是中国战区16个受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北平是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打响的地方,在这里投降的日军占日“中国派遣军”兵力四分之一。这一天20多万北平市民涌到太和殿受降地点,分享这血染的荣光。太和殿广场上万人如堵、比肩摩踵,人们激动、感动、百感交集,万人高呼:中国万岁!
日军投降后,蒋介石任命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李宗仁为北平行辕主任。负责接收日伪资产,拟定汉奸名单,维持华北平津之地的治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