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福开森裸捐庋藏,大维德策展英伦-第2/4页
接下来,福开森还与金陵大学代表以及古物陈列所钱桐签署了一份《赠予及寄托草约》,明确相关文物赠与金陵大学要“永远保守”,但前提条件是,学校要专门建馆存储并陈列它们,并且要对外开放,按时展览。此外,《草约》中还特别注明,如果学校解散,赠与物即属于邻近从事同一目的之学术团体所有。显然,福开森希望自己的庋藏能够公之于众,为学术研究所用。
钱桐表示,作为受托方,感谢福开森先生对古物陈列所的感情和信任,对福开森先生所说“中华之物,尽归中华之语”更为感动。福开森先生用一己之力,保护中华文物,值得国人及收藏家学习。钱桐郑重宣布,在捐赠仪式后,古物陈列所将在文华殿特辟“福氏古物馆”,分门别类地展出福开森先生捐赠的藏品,供社会人士参观、交流。
出席捐赠仪式的各界人士对福开森的古物保管方法也交口称誉,大加赞赏。福开森对于每一器物皆有四项登录措施:一、原物均有拍照;二、可拓的均有拓片;三、有文字描述,如玉质、铜质、长、高及形态、颜色等;四、有考证,每一器物多曾经过海内知名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以及收藏家的研究,福氏再对其年代、出处等做最后判断。此外福开森还对各器物的既往收藏者,在可能范围内给予记载,使其流传有序。同时,各器物均有英文说明,一丝不苟,专业得如同博物馆的教科书范本。
福开森开启了中国大学受捐的先河,或者说是中国近代个人收藏家捐赠社会的先例。《大公报》称赞此举“对中外人士均可做一个好榜样”。其“得之于华,公之于华”收藏理念,也影响到其后的许多中国收藏家,发展成为文物“由我聚之,由我遣之”,“收藏家只是文化珍萃的临时保管者”,“博物馆是藏品的最佳去处”等收藏理念。
转眼进入了1935年,与古物陈列所比邻而居的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十周年。
大年有大事。
1935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收到来自英国政府的邀请函,函称:“为庆祝英皇乔治五世即位三十五周年,接受欧洲研究东方学者意见,邀请中国故宫参加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这一纸邀请函,倒也说出了幕后推手,欧洲研究东方学者。这能量巨大的欧洲研究东方学者非是他人,正是堪与福开森齐名的中华文物收藏大家、英国犹太人大维德爵士。
帕西瓦尔·大维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的家中,1914年开始接触收藏中国瓷器,自学中文,1924年来到中国,正赶上故宫博物院筹建,先是以外国游客的身份向故宫捐资,始得以外国友好人士的身份参与故宫博物院的筹建,用英文书写展品的介绍,从此便与故宫博物院建立起良好关系,此后又捐资5000银元修缮景阳宫等建筑,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至此大维德爵士开始真正接触到中国皇家珍藏,并逐渐以乾隆皇帝的欣赏品味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在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分别向欧美大藏家、博物馆发出邀约。大维德得知这批清宫旧藏均为历代陶瓷精品后,遂决定不惜工本,抓住这一百年难遇的契机,经过与盐业银行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谈判,几经周折、讨价还价,到第二年大维德最终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出重金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历代瓷器精品。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以官窑、哥窑瓷器居多,很多瓷器上面还刻有乾隆御题诗,如乾隆御题哥窑簋式香炉(2件)、乾隆御题哥窑葵口碗(2件)、乾隆御题官窑弦纹贯耳壶(2件)、乾隆御题官窑鼎式香炉、乾隆御题官窑胆瓶、乾隆御题官窑碗等。
所谓藏品质量,决定收藏家的江湖地位。大维德自购到这批盐业银行的抵押品后,在英国乃至欧洲收藏界的名声日隆,之前报名而不得入的东方收藏会此时更是为他敞开了大门,从此,大维德以中国最精美瓷器收藏家饮誉西方。加之,卢芹斋、山中商会等在欧洲的古玩输出与推介。此时中华文物,已然先于中国政府被世界所认同。艺术品世界,如果缺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艺术品,便是一种不完整,缺乏代表性。故英国王室、贵族、收藏家们,自然希望在国家盛典之时能一睹中华珍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