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福开森裸捐庋藏,大维德策展英伦-第3/4页
而斡旋此事的大维德此时已拥有批量的清宫文物,他的出发点自然想借助于故宫文物之展览,更能凸显其个人珍藏的价值,提高身价,实现多赢。
但有时候,好事来得太突然,总让人觉得不真实。英国政府的邀请函来了,去还是不去?社会名流们就此又展开了大讨论。
赞成参展者的理由,日本在华北搞五省自治,咄咄逼人。此时正可借此机会文化搭台,外交唱戏,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阻止日本南下的步伐。
反对参展者,以知名画家徐悲鸿的观点为最,认为参展是奉和氏璧出使列强,难以完璧归赵。文人学者陈寅恪则更为直截了当,说国宝参展就是中国政府以故宫珍宝给英皇送礼。
众说纷纭中最终理智战胜感性,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兼听则明采取折中方案。一是中国艺术展的规格要高,中英元首要挂名誉主席,昭示天下,以示郑重;二是既然要参展,展品要能代表中国文化,但只此一份的孤品不能出国,另外,涉及到国宝出境、海关通关等事宜,外交部要向英国政府争取中间过程一律不需外国人插手,以保证参展国宝在运输过程中不出意外;再者参展国宝出国前要在上海办一预展,公示于众,回国后再在南京办一回顾展,等于接受公众检阅、查验。
此方案考虑得甚为周全。
故宫博物院于是奉命负责在上海租界仓库中挑选参展文物。最终选出国宝级艺术品千件,其中故宫的735件,分装80箱,古物所的100件同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展品,共287件,分装13箱。按文物类别统计共计:铜器108件,瓷器352件、书画175件,其他类387件。
参展文物重新包装,内箱用帆布或宫中锦缎制成,外箱则用全部用铆钉皮箱制成,中间填塞棉絮、纸条。故宫博物院尽遣主力,庄尚严、牛德明、那志良、傅振伦等全程陪同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
同时,外交部的外交斡旋也异常顺利。英国方面大开绿灯,答应英国派军舰护送、入境无需检验。
弱国无外交,国宝有面子。这似乎是自民国巴黎和会与友邦签约以来,最受礼遇的一次。中华国宝级艺术品,带来了外交的胜利。
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为期14周,在皇家艺术学院百灵顿厅举行,英国乔治五世和皇后到场。这是古物陈列所及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国国宝走出国门,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东方神秘的艺术品第一次以国家队的形式走出国门,在欧美展览东方璀璨的文化。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影响巨大,以至于美国人羡慕起英国人,能在家门口欣赏具有艺术气质国度的中国艺术品。此番文化艺术搭台,政治外交唱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引起主流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日本如侵略中国,直如野牛进了瓷器店,为国际社会所不容。
大维德爵士经成功运作此展后,亦果如所愿向外界证明其情商、财商均为一流,一举跃升为西方最权威的中国瓷器鉴赏家、收藏家。其虹吸效应也愈加明显,清宫旧藏中的珍品瑰集无数。
1936年,大维德爵士为东方陶瓷学会撰写《汝窑评鉴》一文时,发现了明代成书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等著作。大维德深为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所追求倡导的收藏鉴赏理念所感佩,遂下决心翻译这些著作,把书中的收藏鉴赏理念、研究考证方法与精神品味介绍给西方世界。
在《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的前言里,以“江村居士”自居的大维德爵士亲笔写到:“明高濂《遵生八笺》论官、哥窑器,其结语云‘后此不知凋谢如何,故余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为之飞动……更伤后人闻有是名而不得见是物也’,慨夫余于高氏此论辄有同慨,爰节取其言以弁吾书之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