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张少帅易帜镇北平,易院长升座统故宫
历史把张作霖的公子张学良推到了大时代的前台。
尽管这位张汉卿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
奉系老帅张作霖坐镇北京的几年,正是奉军少帅,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在收藏之路日益精进的几年。张学良主事军政之余,经常到京津地区的书画店和古董铺去“寻古”。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张作霖的长子。别看张作霖草莽出身,但在功成名就之时,自然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改换门风,涵养儒雅气质,所以从小就对张学良多方延揽名师加以培养。张学良成年后不仅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更写得一手好字,对西方的那一套生活方式更是行家里手。民国佳公子自然不能没有雅好,张公子除了好色、好抽之外,收藏之类的起点从最难玩的古代书画入手,也是机缘巧合。
话说1924年秋,张学良在天津一家旧书店的旧纸堆中偶尔发现一轴古画,因年代久远,画面上一片污垢,但依稀可见所画的是一松一枫,树下有一老者,手提竹篮,笔墨精湛,应是名家之作,但画上未署名款。店主可能并不认识张学良,见他对此画观赏仔细,且有购买意愿,即开出高价三万银元。张学良并不与之还价,毅然重金购下,后请天津一位知名的鉴赏家鉴定,发现竟然是南宋名画家李唐的真迹,堪称国宝。自此之后,张学良的书画收藏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高举高打,并在奉天大帅府专门辟有书画收藏室,命名为定远斋。之后张学良经好友胡若愚(后任青岛市市长)、结拜兄弟周大文(曾任张作霖密电处处长和北平市市长)的指点,根据自己业余喜欢明史的特点,逐步确定以明清书画和明清名人墨迹为主的收藏方向。
如今张大帅被炸身亡,一下子把张学良从闲情逸致中拉回到严峻的现实,据说张作霖临终时说:“告诉小六子,要心怀家国,提防日本人,好好干!”
东北三省,关外之地,苏日列强环视。
向时张大帅在日,以夷制夷,用日驱苏,跟日本搞暧昧外交,在涉及到主权问题上,玩拖延战术。也正因为此,惹恼了日本关东军中的少壮派,策划了皇姑屯事件。
张学良接手东北,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先求自保。但在夹缝中求生存谈何容易,各方给的过渡期不会太长,东北何去何从一定要有明确态度。
自奉军退出北京后,已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并与蒋介石结下金兰之好的冯玉祥率西北军进驻北京。北伐军进京,宣告北洋政府十六年的统治结束。中华民国进入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国民政府内部,经过国民党一年的宁汉内斗、清党。蒋介石以退为进,又重新回到权力中枢南京国民政府,先是形成蒋介石统帅军队、汪精卫主持政务的局面。到1928年10月,蒋介石兼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国历史正式进入蒋介石统治时代。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顶住来自日本干涉的压力,在奉天省府礼堂举行易帜典礼,摘下北洋中华民国五色旗,升起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并公开发电宣布了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中国版图在蒋介石治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当时之***虽已开始自己搞武装,但尚属于星星之火,没有引起蒋介石足够重视。犹同历代统治者一样,天下底定,便要削藩。当时国民党四大军事集团便是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当年康熙皇帝削三藩,逼反了吴三桂,如今蒋介石削藩,逼反了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于是接连发生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当新军阀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得生力军者胜。张学良的东北军居山海关而望,后在吴铁成的张仪之口,宋子文的范蠡之财,蒋介石的周公吐哺感召下,为了天下统一大业,张学良出关助蒋,收拾残局,并与蒋介石互换年谱,义结金兰,出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副总司令,位极人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