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辩杜微(求月票)



诸葛瞻还要说话,却被旁人打断。

 允南公。

 诸葛瞻看向那人,正是此前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杜微。

 索性后退一步,让出位置,闭口不言。

 谯周与杜微见礼,两人交流了半个时辰的图谶之学。

 不要误会,谶纬之学可是显学。

 自董仲舒之后,谶纬之学便跟天象挂钩。

 例如杜琼是蜀中豪族,他就在家中筑起高台,令仆佣于高台上观察天象,然后汇报给他,从而根据星象得出各种预言。

 谶纬之学并非一般人能接触,不少名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例如淮南骷髅王对:代汉者当涂高的执念。

 即便这都四十年后了,这句谶言依旧没有过时。

 谯周便曾就这句谶言而请教杜琼。

 杜琼对此的解答为:魏,是观阙的名字,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圣人取其相类同而进行论说罢了。

 杜琼又详细的说:古人称呼官职是不称呼曹的,但是从汉代开始,都把官职称作曹,把低级官员称作属曹,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一派胡言!

 所谓谶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要按这么说的话,岂不是曹家永远都只配当小官吏?

 何况杜琼是当年以谶言劝先帝称帝的人。

 难道十五年前天下在刘,十五年后就天下在曹了?

 诸葛瞻听着两人对某地出白鸡,意味着什么;某地水井发光意味着什么。

 最后得出了个模棱两可的结论。

 也许,可能,大概这国要亡?

 实在是有些不耐烦。

 这群文人杀不得,留不得。

 看着又实在碍眼,难怪无论先帝还是丞相,都只给他们一个州从事,谏议大夫的清贵闲散官职当当。

 实在是这群人有话语权,有代表的政治群体。

 即便是对他们实行**毁灭,也会有新的代言人推出。

 何况这群人门下徒子徒孙无数,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学阀。

 而蜀中学脉,又几乎都是出自任安一派,各文脉领袖,甚至都能以师兄弟相称。

 诸葛瞻目光放空,尽量忍耐。

 却不曾想,话题说着说着便落在了他的身上。

 杜微开口道:

 武侯之前在汶山郡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符合圣人之道。

 诸葛瞻突然惊醒,一脸疑惑的看向杜微。

 杜微却一击脱离,一副让诸葛瞻自我辩解的模样。

 谯周看看杜微,又看看诸葛瞻,开口道:

 国辅,我这徒儿做了什么吗?

 杜微道:

 汉与蛮相争,哪有偏蛮而罚汉的道理?

 诸葛瞻行礼:

 国辅先生有所不知,蛮夷以牛羊输我,汉人却劫我牛羊。

 敢请先生教我,我应当做什么?

 杜微捋了捋胡须:

 以你这般所作所为,大失汉人之心,助长蛮人之焰;若有他日,蛮夷反,恐汉人大姓不再相助朝廷。

 诸葛瞻只冷笑:

 相助?

 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是谁相助谁?

 没有汉人参与的蛮夷叛乱,即便是一亭长也能执蛮夷之君。

 杜微又道:

 那武侯就不担心,自己将汉人大姓逼迫到蛮夷那边去吗?诸葛瞻冷笑:

 我功必赏,罪必罚。

 其若勾结蛮夷,无非天兵压境,化为齑粉,又有什么好说的?

 杜微面露悲苦:

 武侯杀伐之心太重,恐有伤天和啊。

 诸葛瞻朗声振袖:

 功必赏,罪必罚。在辅国先生看来便是有伤天和?

 按照国辅先生所言,汉人大姓虽过也当赏,蛮夷渠帅虽功也当罚。

 不知道先生是以何为赏罚之标准?

 亲善,利益,还是朋党?

 不等杜微反驳,诸葛瞻继续说道:

 我原以为杜微先生蜀中大儒,必有高论,不曾想

 师父,可有笔墨?

 谯周递过竹纸与毛笔,诸葛接过,随后一挥而就: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诸葛瞻写完,对谯周行了一礼,开口道:

 今日与国辅先生一辩,偶尔感悟,写下此篇。

 说完便挥袖离去。

 谯周不以为忤,接过文稿,细细看着,随后发出啧啧称奇声。

 杜微也凑到跟前,细细看着,随后发出不屑的哼声。

 不过是一顽童之作,既无用典,也无对偶,反而像随手之作。

 哦,确实是随手之作。

 谯周却反驳道:

 此文虽说不甚绮丽,也无对偶,用典。读起来却朗朗上口,说理严谨,不失为一篇好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