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辩杜微(求月票)-第2/2页



 杜微又诵读几遍,突然色变道:

 此子竟然骂我不配为师?

 谯周只笑呵呵的摩挲着手中的文稿。

 骈文自汉代始,学士写文多追求文章结构,辞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语句的对偶,乃至文章的韵律等问题。

 这样的文章体裁一看便知是好的。

 但如果细读下来,便会发现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反而不如散文来的更易抒情乃至记事。

 毕竟文以载道,如果文章没有道在其中,内容再好又如何?

 这是个轮回。

 从先秦诸子的议论文,再到魏晋南北朝时的骈文,再到唐宋时的散文,明朝的八股,清朝的小品。

 文章时而注重格式,时而注重情感。

 说到底过犹不及,阴阳总能互相转换。

 在这骈文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诸葛瞻即便拿出韩愈的《师说》,也未必能够被蜀中大儒高看一眼。

 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时代。

 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谯周笑呵呵的将文稿收起,对杜微说道:

 此文不错,我打算公之于众,国辅先生没什么意见吧?

 杜微的脸上阴晴不定,还是点了点头。

 诸葛瞻一走了之,才后知后觉的念叨起杜微的字。

 辅国,辅国。

 诸葛瞻轻笑:

 三请才出山,你将辅的是哪个国?

 坐在马车上,诸葛瞻陷入沉思中。对于蜀中大儒们,他所需的便是一个名字。

 有传道之恩,有同门之谊,哪怕没见过几面,将来征召士人也能说得上话。

 接下来的话,或许应当见过刘禅便回汶山?

 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