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再见谯周(求个月票)



第二日早,诸葛瞻洗漱一番,便在部曲的护卫下上了马车。

 他的目的地是武侯阁,这一益州新兴的学术中心。

 很多人有个错误印象,即蜀地是边鄙之地,无论文风还是经济都不太行。

 然而这是个非常错误的刻板印象。

 就光武中兴来说,刘秀平定天下最大的阻碍是谁?

 可不就是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吗?

 就连陇西的隗嚣都依附于他。

 蜀地的开发源于秦昭王的李冰,而李冰担任蜀太守时,也不仅仅是建造都江堰。

 其余大型工程还有:

 开凿石犀溪,这条人工渠使得成都城外的郫江检江联通,一是方便水运,二是利于灌溉。

 开凿羊摩江,使得流过都江堰的岷江也能灌溉至成都平原的右岸。

 疏导文井江,洛水,绵水。

 《华阳国志》对李冰治蜀的评价为:天下谓之天府也。

 再之后便是各种移民,如秦惠王时,移秦民万家;始皇帝灭楚时,徙楚庄王之嗣于严道;西汉时的富商卓王孙,程郑氏也都是始皇帝迁徙六国豪富时一并迁徙的。

 说到底,自李冰治蜀到三国中期,已是五百个春秋过去。

 蜀地早已是熟地了。

 士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有交谈的,有辩论的,也有独自一人,坐在树下看书的。

 说实话,诸葛瞻原本还颇是期待自己这样大开方便之门,士族们会有什么反应。

 不料什么事都没发生。

 不过想想也是,此举无非是另类的郑玄,马融,郑兴,卢植这类广收门徒的经学大家之举。

 洛阳的太学辉煌时有太学生三万,可那又如何呢?

 谯周仆人望见诸葛瞻一行人,匆匆上前行礼,在前面引路。

 诸葛瞻跟在其身后,一直向武侯阁深处走去,最终在一处竹林前的空地处望见了谯周。

 他正端坐在一处高台,手中拿着一本《春秋繁露》,为台下数百名士人讲解经学大义。

 诸葛瞻找了个空位坐下,如同其他士人一般听讲着。

 说起来,诸葛瞻虽然拜谯周为师,却压根没跟在谯周的身后学习过。

 不过谯周也颇为默契的没有提及此事。

 说到底,两人既有情义,又有利益。

 诸葛瞻需要谯周蜀中士人之冠冕这顶帽子,谯周同样也需要荆州实权派的里子。

 再加上谯周疾驱汉中为诸葛亮吊唁,两人自然有了合作的基础。

 等到谯周讲课结束,诸葛瞻立刻起身走到谯周的面前行礼拜谒:

 徒儿诸葛瞻,见过老师。

 谯周双手将诸葛瞻托起,赞赏的点了点头。

 诸士人还并未散去,在大人物面前露露脸也总是好事。

 谯周开口道:

 昨日吴使薛综面前,你不卑不吭,面对薛综诘难,还能有理有据的反驳,实在是替为师长脸啊!

 诸葛瞻颇有些羞赧。

 他的能力他自己知道,广而不精,什么都知道点,却又什么都不精通。

 穿越者与古代聪明人的区别就在于此。

 如谯周,薛综这些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上是诸葛瞻完全无法匹敌的。

 但他们限于科技,限于交通,又在见识上完全无法与诸葛瞻相比。

 说白了,你让诸葛瞻吟诗作赋那是万万不能的。

 像一些穿越者抄诗,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露馅的事。

 古人写诗,那是不分场合的。

 例如送别会写诗,聚会会写诗,行酒令时会写诗。甚至有时候,高兴时看个长江,看个月亮,也会给亲朋好友写诗。

 而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写诗回复。

 之所以在后世人看来,一个诗人不过写了三五首诗,那不过是人家的传世之作。

 未能传世的即兴之作,那可多了去了。

 一个穿越者就算再能抄,他把唐诗三百首给背下来,也绝没有办法应付每一个场合。

 所以为了避免装逼失败,被人戳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装逼。

 诸葛瞻行礼:

 童子不过是灵机一动罢了。

 何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吴侯本就立国不正,欲加以攻讦,自然是文不加点。

 怼吴使这件事很有热度,早已在成都中传开。

 毕竟蜀吴虽已结盟,但夷陵之战,可是让蜀汉实力大损。

 按照裴松之注解,单单黄权领偏军投降曹魏的,其中就有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其中封列侯的四十二人,封将军的多达百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