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度田(科普章)-第2/4页



    这还不够狠吗?

    刘秀对马援说:我很后悔之前杀的太守、国相太多。

    马援则回复道:死得其罪,何多之有!

    他们都是罪有应得,死的一点都不多。

    刘秀哈哈大笑。

    到了这种情况,地方上出现了大量的山贼强盗,他们甚至攻击基层官吏。

    尤其是青徐幽冀这四州最多。

    刘秀宽严并济,下令,任由山贼们互相检举,五个人杀一个盗贼,则五个人免罪。

    对于地方官员,刘秀一改汉武帝时期的《沈命令》。

    沈,没也,敢蔽匿盗贼者,没其命也。

    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有盗贼却没发现,发现了却没有抓满,地方官员从郡守到小吏通通处死。

    刘秀规定: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

    地方官吏停滞不前,视而不见,放纵盗贼的都不问罪,只看最后的抓捕效果。

    地方长官境内有盗贼却不抓的,因为畏惧盗贼而守城的都不过问,只看抓了多少盗贼。

    只有隐瞒不报或是藏匿盗贼的才问罪。

    后世史家竟以此为依据,认为刘秀在豪强面前妥协。

    莫非只有汉武帝时的《沈命令》才是对的?

    看效果便知道了!

    《沈命令》颁布后,地方官员对境内的盗匪之患通通隐瞒不报。只因报上去了便意味着要担负缉拿之责,如果不能抓到足够的盗贼,从太守至小吏都要被杀。

    地方官员本就是懒政怠政,他们怎么可能给自己找麻烦?

    汉武帝的运气实在太好!

    前有文景之治遗留的财富让他折腾,后有孝宣中兴为他擦屁股。

    于是汉武帝达成了汉人王朝时的最顶峰,破匈奴,破西南夷,破南越,破朝鲜,甚至一路打到中亚。

    事实上汉武帝末年时,西汉便已显现出王朝末年的景象。

    只是连续出了霍光,刘病已,刘询将大汉从灭亡的边缘又给救了回来。

    刘秀平定叛乱之后,又将地方统帅迁徙到别的郡。

    后汉书对这次度田的结局评价为:自是牛马放牧不收,邑门不闭。

    这不就是开元盛世路不拾遗的景象吗?

    还有史学大家说什么只是迁徙,这是妥协。

    这更是谬论了!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实边》中说:迁徙是比死刑还要可怕的刑罚。死刑不过是死一个人,但是迁徙失去钱财,失去土地,又水土不服,这和灭门没什么区别,很少有能活着的人。

    “且夫士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度田在东汉一直持续。

    例如二十四孝中的江革就是因为度田时他的母亲年老,不想母亲晃动,于是亲自拉车,不用牛马,于是被乡里的百姓称为江巨孝。

    汉明帝时,刘般上书说:地方上牛瘟,水灾,旱灾不断,耕地不断减少,但地方上小吏度田,却将那些不种的也算上。刘般请求将这种行为与夺田同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