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第8/9页
于是,隋文帝派长孙晟前去做突利可汗的思想工作,同意将公主嫁给他。一场由隋文帝和长孙晟策划的内部纷争将在北突厥上演。
597年七月,突利可汗的使者到长安迎接和亲的安义公主。隋文帝安排使者住在太常寺,熟悉婚娶的各种礼仪。为了更好地离间都蓝可汗与突利可汗,隋文帝故伎重施,有意提高对突利可汗使者的礼仪规格,相继派太常卿牛弘、门下高官官纳言苏威、民部尚书斛律孝卿等重臣为使节。
突利可汗娶了安义公主后,听从长孙晟的安排,向南移居到于都斤山,隋王朝给予优厚的赏赐。都蓝可汗求婚未果,却看到隋朝反将公主嫁给地位在自己之下的突利可汗,不禁勃然大怒:“我是大可汗,难道不如染干吗!”自此不再向隋朝进贡,还经常到边界骚扰劫掠。突利可汗得了隋的大好处,甘心为隋服务。每当探得都蓝可汗要有军事行动的消息,立即向隋朝方面通风报信。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的矛盾已经酿成,爆发就只是时日的问题了。
突利可汗和隋朝结亲之后,长孙晟多次穿梭往来其间,充当关键联络人。599年初,突利可汗通过长孙晟向隋文帝传递了都蓝可汗行将大举进犯大同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的消息。隋文帝当即让汉王杨谅挂名为元帅,统领朔州道、灵州道和幽州道三路人马迎击都蓝可汗。
都蓝可汗见势如此,转过来与达头可汗联合,掩袭突利可汗。长城脚下一场鏖战,突利可汗大败。都蓝可汗诛杀了突利可汗所有兄弟子侄,渡过桑干河长驱直入蔚州(今山西灵丘)。
突利可汗统领的部落亡散,只得和长孙晟带着五名骑兵乘夜幕向南逃窜,中途才又收得数百名失散的骑兵。
突利可汗担心惨败后孤身入朝会得不到隋的礼遇,而自己和达头可汗素无嫌隙,便想改变主意投奔达头可汗。如果突利可汗此时真的投奔达头可汗,那么长孙晟和隋文帝此前商定的分化突厥、激起对立的计划便将夭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长孙晟得知突利可汗有投奔达头可汗的想法,连忙派人到伏远镇,让他们火速点起烽火。突利可汗一见四簇烽火齐发,急忙问长孙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长孙晟诓哄道:“那里地势高看得清,一定是发现敌人来了!按照我们国家的做法,如果敌人少,就点两簇烽火;敌人多,就点三簇;情况紧急,则点四簇。现在敌人一定是非常多,而且离得很近了!”突利可汗情急之下,只得仓皇随长孙晟投奔伏远镇。进城之后,长孙晟安排突厥达官统领跟随来的人马,自己带着突利可汗火速赶到长安。
隋文帝安慰突利可汗,封长孙晟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
由尚书左仆射高颎统领出朔州道的隋军接连大破突厥兵。乞伏泊(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一战,俘虏了千余人和数万杂畜。隋军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翻过大青山,乘胜追击七百余里才奏凯而还。尚书右仆射杨素统领出灵州道(今宁夏宁武)的隋军与达头可汗十余万骑兵遭遇。隋军先以精锐骑兵迎战,大军随后跟进,突厥兵大败,达头可汗负伤逃窜。
十月,隋文帝册封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汉文的意思是“意智健”。隋文帝让长孙晟带了5万人在朔州建大利城,安置启民可汗和他所统领的上万部众。由于安义公主已经亡故,隋文帝又将义成公主许配给启民可汗。
长孙晟上奏:“染干的部众跑来找他的越来越多,虽然安置在长城内,但还是遭受都蓝的侵扰,无法安居。请把他们迁徙到五原,还能固守黄河天险。同时,在夏州、胜州之间,东西以黄河为界,南北四百里,挖一道沟堑,让这些突厥人居住在这个范围之内,那他们就能安心地在其中放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