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第6/9页
对比此前致隋文帝的书信,沙钵略可汗的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实在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沙钵略可汗派第七子库合真奉表入朝,充当质子。隋文帝诏告天下:“以前沙钵略与我国交和,但毕竟是两个国家。现在做了君臣,那就算是一家人了。”
隋文帝重赏库合真,封为安国公。沙钵略可汗大喜,自此以后年年朝贡。古代中国向来以颁授王朝制定的历法作为对周边地区和政权行使宗主权的重要象征,这就是所谓的“颁正朔”或“颁历”。接受中原王朝的历法的,则视之为归服王化。反之,则认为是在王化之外的未宾服之邦。
586年正月,隋王朝向沙钵略可汗颁布了历法。对隋王朝来说,这意味着沙钵略可汗所部突厥正式臣属了。不过,隋王朝实际并没有完全放松对沙钵略可汗的戒备。从585年起的两三年内,隋方一直加强修筑缘边地带的工事,通过修建长城、在险要军事据点筑城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防务。
587年,沙钵略可汗的牙帐被火所烧,心情烦郁,不久便去世了。沙钵略可汗觉得儿子雍虞闾太过于软弱,不足以继承汗位,遗言立自己的弟弟叶护处罗侯为可汗。
雍虞闾派人前往迎接处罗侯,处罗侯婉言谢绝:“我们突厥自从木杆可汗以来,多是兄终弟及。这样做彼此间不容易互相敬畏。应当由你来继位,我不怕向你跪拜!”雍虞闾再次派人告诉处罗侯:“叔叔和我同根一体,我也就是枝叶而已。哪有我继位而让您屈居在下的道理!先父的遗命,不敢违背!希望叔叔您不要再有什么别的顾虑了。”
经过多次反复推让,处罗侯最终继承汗位,号莫何可汗。雍虞闾则被授任为叶护。
汉文史料《隋书·突厥传》记载推让过程中处罗侯说的话是:“以弟代兄,以庶夺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
我们相信,这完全是汉族史官根据自己的理解杜撰出来的。嫡庶之制是汉文化特殊的制度,突厥还不可能有这样的观念。不过,处罗侯和雍虞闾的推让也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厥贵族也开始意识到,在汗统继承中保持权力平稳交接和政权稳定问题的重要性了。
莫何可汗在继承汗统以后,立即向隋王朝做了通报。隋文帝赏赐了一套鼓吹幡旗以表示认可和祝贺。莫何可汗长脸驼背,眉目疏朗,却勇而有谋。他借隋文帝赏赐的这套行头作为幌子,西征阿波可汗。西部突厥人见到隋朝的鼓吹幡旗,不明就里,误以为莫何可汗获得了隋军的支援,纷纷投诚。阿波可汗的势力一时土崩瓦解,最后也被生擒活捉。
莫何可汗请示隋文帝如何处置阿波可汗,隋文帝命朝廷大臣就此事进行商议讨论。大臣中一派意见认为应该处阿波可汗以极刑。
乐安公元谐奏请皇帝派人前往莫何可汗处将阿波可汗就地枭首;武阳公李充则以为应当将阿波可汗拘押到长安,公开处死。大臣中还有一派着眼于现实的局势利害关系,主张不应该杀死阿波可汗。
隋文帝的意见明显偏向后者,他特意征询长孙晟对此事的意见。长孙晟明确地指出:“倘若是突厥做了什么背弃朝廷、行为乖张的事,就必须严惩不贷。然而,如今情形是他们兄弟之间自相残杀,再说阿波可汗也没有犯下对不起朝廷的罪过。现在他正在穷困的时候,如果将他抓来杀了,恐怕不是招徕远人的好办法,倒不如让他们共存。”尚书左仆射高颎也进言:“骨肉相残,教之蠹也。宜存养以示宽大。”长孙晟、高颎虽然说得堂而皇之,但他们主张不杀阿波可汗,让他与莫何可汗双方并立,真实目的仍是继续贯彻执行先前制定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不杀阿波可汗,就可以有一股力量牵制莫何可汗,防止他过于强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