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第4/9页
阿波可汗这次向西投奔达头可汗,在突厥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先室点密受木杆可汗的委派出征西域地区,突厥汗国虽然分为东、西两部作战,但最高统治权仍然掌握在木杆可汗手中。
木杆可汗是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室点密统驭一面,却还得服从于他。因此,这时的突厥汗国东西并头发展,但汗国仍为一体,实际并未分裂。自583年阿波可汗西走,汗国东西两方逐渐对峙,不再互相统属,漠北的大可汗已经无法号令西部的力量,统一的汗国实际上分裂为二了。因此,历史上把583年阿波可汗西奔视为东、西两突厥汗国分立的转折点,并以阿波可汗为西突厥汗国的开端。
双方争斗不已,一时之间难于立判高下,都向隋帝国派遣使节,请求支援。至此,历史从北方的突厥在中原两个对立王朝间左右逢源,开始转变为中原王朝利用北方突厥的东西对立。
584年,达头可汗的使节来到长安觐见隋朝皇帝,史书称:“突厥阿史那玷厥帅其属来降。”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敏锐地看到这条记载夸饰不实,他说:“时玷厥方强,盖文降耳。”
也就是说,实际上达头可汗一方是用低调的方式以求获得隋王朝的支持。
文献里只记载了达头可汗,但有理由相信,表达这种意愿的除了达头可汗之外,还包括达头可汗所支持的阿波可汗。在这种形势下,沙钵略可汗也不得不低头,向隋文帝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原先对隋朝满怀复仇情绪的千金公主也上书请求改姓杨,愿意认隋文帝杨坚为父。沙钵略可汗和千金公主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姿态,外交意图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按照游牧民族的收继婚习俗,父兄死后,子弟可以娶母嫂为妻。隋文帝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也就算对付了沙钵略可汗和亲的请求。千金公主此前一再要求沙钵略可汗出兵攻打隋朝以报家国覆亡之仇,到为难的时候才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隋文帝是心知肚明的。他赐予“大义”的封号,并不是要表彰千金公主深明大义,而取的是大义灭亲的意思。从这个封号,已经可以预见到千金公主将来的悲剧性下场了。
隋文帝派开府仪同三司徐平和为使到沙钵略可汗处,册封千金公主。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继位的隋炀帝,劝隋文帝借着这个机会消灭沙钵略可汗,但隋文帝并未采纳。杨广此时对隋文帝和长孙晟订立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还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
(杨广)
隋文帝是抱定了一个信念,要看着漠北的突厥各部鹬蚌相争!他既不愿意看到哪一方强大起来占有绝对优势,也不愿意看到哪一方被彻底打垮。相对于一方独大,维持漠北的一种均势对于隋王朝来说更为有利可图。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接连沉重打击沙钵略的势力之后,隋文帝还是答应和亲,暂时缓和局势。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事态发展有可能过快,达头、阿波一方将击败沙钵略而逐渐坐大,将来反倒尾大不掉,难于收拾。这是隋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说在东西魏及北周、北齐时代,突厥帝国是凌驾于中原两政权之上的太上皇的话,这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隋帝国反客为主,转而成为操控突厥两部争斗的主动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正在成为突厥东、西两部的太上皇。
(三)天无二日,地无二主
隋朝使臣册封大义公主之后,沙钵略可汗致信隋文帝称:
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皇帝,妇父,乃是翁比。此为女夫,乃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如一。自今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彩,皆此国之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