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第3/9页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东亚和中亚的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不仅有隋一朝,甚至后来的大唐帝国,在应对周边力量的时候,都遵循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外交策略。
不过,还应该看到,倘若突厥内部团结一致的话,长孙晟的策略也难于在短期之内奏效。实际上正是突厥汗国本身的结构性缺陷,为这一分化政策提供了相当大的实施空间。
一般说来,由于部族的复杂多元,北方草原民族政权一般都采用贵族、部族统治模式。与此相适应的做法,通常是在庞大的统治区内划分出若干区块由贵族或部族首领进行统治。
这种模式表面上接近于中原王朝的分封体制,但实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过一系列历史经验教训后,中原王朝在采用分封的同时,还有一整套官僚机制来相维系与制衡;越往后的时代,官僚体制越居主导地位。
换而言之,真正维持着中原王朝机体运转的是官僚制而非分封制,但这恰恰是草原游牧政权所缺失的。草原游牧政权的一维统治模式和中原王朝成熟而多维的官僚机制相比,显然比较单一和松散。
因此,当草原帝国的大汗足够强大的时候,多少还能够维系整个部族联盟的统一;而当大汗的力量衰减的时候,各小汗或各部族首领之间就容易产生争斗而分崩离析。历史上北方各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不断循环重演这样的情形,归根到底都是政权结构性弱点难以避免的后果。
(二)挞可汗之背
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隋帝国的方向发展。开皇三年(583),突厥多次寇边,隋文帝杨坚决心进行有力的还击。他颁布了一道慷慨激昂的诏书,分析了内外的形势和突厥内部的重重矛盾,鼓励将士勇敢讨伐突厥。
此次征讨,隋朝派出了八路大军。卫王杨爽的人马出朔州道(今山西朔县),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因为一些小胜利而滋长了骄傲的情绪,放松了戒备。隋军出奇兵偷袭,突厥兵大败,沙钵略可汗丢弃所穿的黄金甲,带着伤藏身于草丛中仓皇逃窜。突厥军队缺少粮食接济,又流行疾疫,死伤惨重。
幽州总管阴寿出兵卢龙,平定了高宝宁。高宝宁出逃漠北,后在契丹被杀。阿波可汗在高越原和隋军相遇,双方结盟而退。
长孙晟此时以偏将身份随行军中,他抓住这个机会对阿波可汗的使者说:“摄图每次出兵都大获全胜,而你却都大败而归,这对突厥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耻辱。你和摄图的兵力本来相当,现在摄图地位一日高于一日,深受大家的推崇;你却打败战,让突厥丢脸。摄图必然要借着这个机会向你问罪,灭你的北牙驻地。你自己好好盘算盘算,凭你自己的力量是否足以抵挡摄图呢?”
长孙晟又说:“达头可汗和我大隋联合,摄图拿他没有办法;阿波可汗为什么不依附我大隋天子,联合达头,这可比被摄图拿住问罪诛杀强多了。”
(隋文帝)
长孙晟的说辞切中要害,深深打动阿波可汗。阿波可汗决定把军队暂时驻扎在塞上,派遣使者随长孙晟朝见隋文帝。
沙钵略可汗退兵后,听说阿波可汗和隋联通勾搭,当即出兵袭击他的北牙,杀死他的母亲。此举恰恰中了长孙晟的离间之计,沙钵略可汗和阿波可汗至此算是彻底反目了。北牙既破,阿波可汗无家可归,只好向西投奔达头可汗。西面的达头可汗觊觎大汗的位置已经很久了,他声言是为阿波可汗报仇,当即出兵。
阿波可汗在达头可汗的帮助下,收归了十万骑之众,原属沙钵略可汗的贪汗可汗和沙钵略的弟弟地勤察也因与他有矛盾转而投靠了阿波可汗。从此时及稍后突厥各股势力的分合情况来看,阿波可汗大逻便虽然在争夺大汗位置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还是拥有很多的支持者,具有相当大的势力。沙钵略可汗一直对他心存猜忌绝不是空穴来风。阿波可汗借达头可汗之势,再加上地勤察各部的加入,实力大增,击败沙钵略可汗,收复失地,力量慢慢强大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