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是伏笔-第2/2页



在他的第一次叙述里,他是一个惊慌失措的普通市民,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正在用小刀刺一个躺在血泊里的环卫工人,在他一身正气的威慑下,那个年轻人收起刀跑了。由于没有监控录像,他们只能贴出一段由证人说出的,有关那个年轻人的相貌特征及穿着,并标明:提供案件相关有效线索,奖金最高10000元。三天,接下来的整整三天里,分局同事收到了大量相关信息,毫无疑问这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工作量。经过五天时间梳理,他们也只能大致拼凑出两位当事人的信息。

年轻人名叫林家栋,身高177cm左右,23岁,皮肤微黑,寸头,案发当天身着黑色外套,灰色短靴,最近一次出现在监控中是昨晚七点,在清湖大道附近。

环卫工人名叫文红旗,58岁,身高在168cm左右,案发当晚六点曾被人目睹进入过案发地附近的一家酒吧,并在其中逗留约三小时。

“这是在此案中已牺牲的张云同志家中得到的日记本,经湖区公安局检验科及张云同志的家人确认,笔记本中的字迹来自张云本人。刚才我阅读的内容记录在保存较为完好的前两页,完整笔记已经递交法院。”

二零二二年七月九日,一场以故意杀人和勒索为罪名的公诉正在进行,公诉方是月江市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名叫李若。

控方律师向法院递交了张云的日记,这对李若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利的,但他却没有因此改变那副慵懒的神情。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控方律师相当果断的提供了笔记中许多能证明李若有罪的强有力证据。但面对她咄咄逼人的攻势,辩方律师只用了两个问题,就让所有在场人员都看出了这个控方律师有多么缺乏准备。

其一:“要如何证明张云笔记里记录的内容都是真的。”

其二:“张云笔记中有关李若和王西航(王科长)独处时的内容,来源是谁,难道是我的委托人自己口述了这些对他本人不利的内容?就算那些事情是王西航告诉张云的,那么这同时会让张云也拿住王西航的把柄,让世界上又多了一个知道他秘密的人,这说得通吗?”

这两个问题无疑打乱了他对手的节奏,并成功在后续提问中让她出现了情绪失控和语无伦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使她的指控逐渐变得滑稽蹩脚,充满漏洞。

又二十分钟后,这么一场几乎是碾压的辩论,以审判长大人的一句“择日审理”结束,而这初次庭审,甚至都没来得及请出本案重要证人,王西航。

……………

当天下午五点,李若和王科长离开了张云所在的医院,两人找了一家茶餐厅,要了两杯咖啡,简单点了几个菜,相对而坐,半晌无言。

“我其实还没想好……”服务员端上了他们的咖啡,李若拿起抿了一口,眼神看向窗外,却不接着说了。

“没想好什么?”

李若眼神一转,直视王科长。

“没想好怎么告诉他,其实是你想要杀他。”

“你这是什么话?”王科长微皱眉头,语气不悦地发问,“我为什么要杀他?”

“我查到了一些和你有关的事情,虽然我没带在身上,不过……”

李若扯出一张餐巾纸,展开之后用手沾了点咖啡,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日期——九月四日。接着他把那张纸旋转一周,推向王科长。

“我想这样可以证明一下我所言非虚。”

王科长的表情在看见这个日期之前都还保持着自然,但这四个字却让他的嘴角抽搐了一下。接着他的脸阴了下来,压下强烈的情绪,用憋的沙哑的嗓音问他:“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相比王科长的怒态,李若却只是漫不经心的回应。

“很多啊,你想聊哪些呢?”

(未完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