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调



二一年,六月十二,阴

住院期间的作息变得很奇怪,时时会困,每次睡着也时长不一,偶尔一觉四五小时,但更多是半小时,一小时的睡……扯远了,接着聊案件。

上次我们聊到那位证人的第一次叙述,今天我来说说他的第二次叙述吧。

相关单位已经得到了许多线索,凭他们的能力完全能分清哪些是虚假消息,哪些是确实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不需要他了,除非他能有什么新的,其他人没能提供的线索。

情况也确实如我们所想,他二次提供的线索里,有用的部分同样极其有限,而且据负责记录的同事说,他一直在注意时间,不管是墙上的钟还是他自己的表,他都看了很多次。当那位同事问起他的这一疑点,他叹了口气,表示:既然你问起了,那我就坦白吧。

后续就像我前文记录的那样,那天其实他没看清嫌疑人的样貌,最多模糊记住了穿着。他也并没有那么勇敢,侦探小说里描述过,嫌疑人可能会回到案发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所以对再遇杀手的恐惧和阵阵后怕让他很多天不敢出门,尽量线上办公,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只是打电话吩咐下属去做,这才让他没能及时看见分局发出的悬赏通告。

长话短说吧,这份记录最终被放到了我的桌上,由我对比第一份记录,并通过对比,寻找藏在几万字里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时间,两份记录里,他描述的遇见嫌疑人的日期和时间都有偏差,日期差了三天,时间差了两个小时。他解释这是持续几天的提心吊胆让他精神恍惚,所以导致记忆有偏差。我们了找了周边摄像头,在他所说的两个日期里调取监控,稍一推断就知道,那两个时间里他确实会出现在案发地。

总而言之,他确实没能提供多少有用于寻找嫌疑人的线索,却让我们产生了对他的怀疑。

因为在同一天,我在李先生家遭遇枪击,而这显然是一次有针对的谋杀。李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虽然他还相当年轻,但出色的头脑和跳脱的思维成为所有熟识他的人对他的记忆,在我的某次私事里无意间牵扯进他,本以为会让他困扰,所以满怀愧疚去找他,才得知他已替我解决干净。自那时起,我对他发自真心的尊敬,虽然他好像不以为意。

不知不觉又扯远了。其实现在想来,当时李先生不是无意义的敲手指而已,找份摩斯密码表对照一下的话......

—··

·—

—·

——·

·

·—·

Danger,危险。

可惜当时我没猜透他的良苦用心。

当我后来问起,为什么不直接用话语提醒我,他说他已经在那个位置坐了一上午,除了给我开门时起身过几十秒,其他时候一直这么坐着,望着窗外发呆。直到我坐下几分钟后,我们寒暄几句,话题聊到那个证人的证词......他看见窗外那幢楼顶,突然有东西反光。

他的视力保护地很好,当然那幢楼也并不远,他认出那是个人影,反光源头是那人的手表,通过这点,李先生判断他不是多么专业的杀手,因为任何经过训练的杀手都知道,毫无掩体时暴露在阳光下应该反戴手表。

所以他怀疑我身上,被人装了窃听器。

...............

“李哥,王科长呢?”

一个晴朗的下午,

李若约来了刚刚出院的张云。

他本以为是三人约好聊案子,所以看见树下独坐的李若才有此一问。李若抬头看看他,张云的头和太阳平行,刺的李若睁不开眼。

“我约了地方,边走边聊吧”

一路上,他们走过江边,走过公园,穿过马路,老友得见,语不尽话不完,一副基情无限的模样。张云起初还在想着案子,一路下来早已放松了心情,怎么也看不出是一个前几天曾濒临死亡的人。

有书则长,无书则短。

他们来到一家咖啡厅,李若按着张云落座,自己去前台点咖啡,不一会儿,端来三杯。

“李哥,你还约了谁呀?”

“你等会儿就知道了,几点了?”

“两……”张云低头看了看表,再抬头时,咖啡厅走进一位女顾客,气质大方,样貌美丽。

古人(其实就是我)有诗赞曰:美貌抬眼花闭落,佳人颔首玉羞惭。

张云看着她发愣,她看见张云却转身离开,李若赶紧追去,走前还嘱咐张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